北京师范大学

1902年1月10日至11日:京师大学堂重建

人物:慈禧、

经过:1月10日慈禧正式下令恢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迫停办的京师大学堂,任命为管学大臣,全面负责大学堂的恢复事宜。谕旨称:“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从前所建大堂,应即切实举办。著派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应如何核定章程,并著悉心妥议,随时具奏。”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

人物:

经过:2月13日管学大臣在《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中提出设师范馆:“惟是国家需材孔亟,士大夫求学甚殷,若欲收急效而少弃材,则又有速成教育一法,应请于预备科之外,再设速成一科,速成科亦分二门,一曰仕学,一曰师范馆。”

8月15日进呈学堂章程,共八章八十四,即《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内分《京师大学堂章》《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六章程。

在《钦定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的第一节,谓:“欲定功课,先详门目,今定大学堂全学名称,一曰大学院,二曰大学专门分科,三曰大学预备科。其附设名目:曰仕学馆,曰师范馆。”“兹首列大学分科课程,次列预备科课程,其仕学、师范二馆课程,亦以次附焉。”

第九节《师范馆课程门目表》中所列门目为:伦理、经学、教育、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等十四门课程。第十节《师范馆课分年表》和第十一节《师范馆课程一星期时刻表》又做了更具体的规定。

第三章《学生入学》规定:“师范馆生徒,与预备科学生入学例同。”“预备科之学生,京师由本学堂招考,各省照原奏由大学堂拟定格式,颁发各省照格考取后,咨送到京复试,方准入学肄业。”

第四章《学出身》中规定:“现办速成科师范馆学生,今定俟四年卒业,由教习考验后,管学大臣复考如,择优带领引见。如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者准作举人,原系举人者准作进士,均旨定夺,分别给予准为各处学堂教习文凭。”

影响:认为“学堂开设之初,欲求教员,最重师范”,不同于以往封建学堂师资多为秀才,他改革了师资培养模式,设立师范学堂,为建立新教育体制提供师资。“师范馆”的设立,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始。

1904年:京师大学堂重订学堂章程

人物:,荣庆,张之洞

经过:1月13日、荣庆、张之洞复奏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内称“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并定:“仕学、师范两馆均应另派监督,自为一学堂,径隶于学务大臣。师范馆可作为优级师范学堂,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办理。”《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共6章。

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6月14日: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经过:优级师范科脱离京师大学堂而独立,派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址定在厂甸五城中学堂。清政府批准学部所上《奏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遴派监督折》,该奏折称:“窃京师大学堂向附设师范一馆,以储养高等师范人才现在分科大学将次开办,势难兼筹并顾。另行筹办优级师范学堂以储师资。查现在五城中学堂地方,房屋于改设优级师范学堂最为相宜,拟就其基址酌添堂舍,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其五城中学堂,即于附近地方另建。伏查优级师范为教育之本根,非深明教育、才识练达之员不足以资督率。且现在改建校舍,遴用职员,考录学生,审议教科,事体繁杂。臣等详加选,查有臣部行走候选知县,堪以派充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影响: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力设校的开始。

1912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人物:

1912年至1913年: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的新制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调整学校规程

经过:1912年9月3日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规定:中学4年毕业,毕业后得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毕业,预科1年毕业。

1912年9月29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共13条。规定: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及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定为国立。由教育总长通计全国规定地点及校数分别设立。学校经费由国库支给。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免纳学费,并由学校酌给校内必费用,此外,也收自费学生。高等师范学校应设附属小学、中学,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并设蒙养园。高等师范学校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得设选科、专修、研究科。高等师范学校之修业年限、学科目及程度,编制及设备,学生入学资格及毕业后服务等,别以规程定之。

同日教育部公布《征收学费规程》,共16条,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免征收学费。

1913年2月24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高等师范分预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或2年)、专修科(2年或3年选科(2年以上3年以下)。预科科目为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本科分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本科各部通习之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

1913年2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遵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文科第二部改称英语部,理科第二部改称物理化学部,理科第三部改称博物部分预科、本科。本科分为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并制定了《北京高师校规》,共5章312条,后来修订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行简章》。

1919年2月至5月:、刘薰宇、周予同等北高师学生2月9日发起成立“同言社”,并于5月3日成立“工学会”

人物:、刘薰宇、周予同等北高师学生

经过:1918年2月,北洋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议》,这一协议为日本侵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反对协议的请愿失败而归,使学生们认识到组织团体领导运动的必要性。于是,刘薰宇,周予同等北高师学生,于1919年2月9日发起成立了同言社。后该社成员受“工读主义思潮”影响,于5月3日成立“工学会”,提倡工学主义,工学结合,并发行《工学》月刊。其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工学”社会,“有车大家乘坐,有田大家耕作,不要金钱,互助生活”。其宗旨之一是“平时则互相研究各种学术,或建设教育事业;国有困难外交,则竭力以谋补救”,“为国民外交之后援”。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参与五四运动

人物:

经过:酝酿:1919年5月初,中国主权在巴黎和会上遭到践踏的消息传到北京高校中,广大师生悲愤交加,群情激奋。5月3日,北高师学生在校内风雨操场集合,讨论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的对策。学生刘庆平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以示反帝反卖国贼的决心。3日晚,工学会成员在高师操场北端的西花厅召集秘密会议,商讨示威游行和抗议卖国行径的办法,并将行动提前到5月4日。

兴起:5月4日上午,北高师学生会正式成立。北高师与北大,中国大学等13校学生代表举行联合会议,议决下午1时各校全体学生同到天安门外举行示威活动,并提出游行的具体计划,决定散发《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政治口号。下午经学校同意,北高师学生们提前用过午餐后,高举校旗、挑着挽联最早到达天安门国民大会会场。北高师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等北京13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帝国主义侵和北洋军阀政府投降卖国的行径。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高师数理部的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对爱国学生进行镇压,当场逮捕学生32人,其中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8人,他们是:向大光、陈荩民、薛荣周、赵允测、、唐英国、王德润、初大告。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后续:经多方抗争、交涉、营救,5月7日,由校长出面担保,北高师全体被捕学生获释。当汽车驶进学校大门时,早已等候在校门前的师生涌向汽车,为8名勇士带上红花,并将他们高高举起,高呼着“被捕同学万岁”、“高师万岁”等口号,合影留念。当天下午,学校在风雨操场召开慰劳大会,被捕学生分别介绍了被捕及关押的情况,校长和师生代表先后致辞,向被捕学生表示慰问。

经过4日的斗争,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爱国运动之中,各高等学校不断有学生组成小组在街头宣传、讲演。高师学生承担了西门和前门地区的讲演工作,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上街演讲。讲演招徕了众多的市民听讲,博得了感动和支持。大规模的爱国宣传讲演,遭到了军阀政府的百般镇压。

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2年10月25日:北京高师筹备改为师范大学

经过:北京高师接教育部令,主要内容是:“近年以来,国中普通教育程度不无欠缺,自非设法提高,无以应时势之需要,故造就师资宜有专设之师范大学。查该校开办较早,并有各种研究科之设置,亟应先就该校开始筹备。除由本部敦聘教育界耆宿、袁希涛、李煜瀛等及指派专员外,并由该校先行推定教授一人;组织‘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并由教育部制定《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章程》,制定《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细则》。所有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备北京师范大学一切事宜,均由该委员会负责。”

1923年5月:筹备师大委员会及评议会联席会议决定: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日期定为7月1日

筹备北京师大委员会制定颁布《国立京师范大学校暂行组织大纲》,分别为:第一章,名称;第二章,宗旨;第三章,学制;第四章,行政组织;第五章,会议;第六章,附属学校。

《组织大纲》规定:

宗旨:以造就师范与中等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

学制:本科4年,预科2年。学科分必修、选修种。分初级大学、高级大学二部,各修业2年。课程采用学分制,以每学生每周上课小时及需要自修时间1小时至2小时历半年者为1学分。预科生共习106学分,初级大学习80学分,高级大学习70学分

行政组织:设立校长室、总务处、教务处、评议会及各种委员会。校长1人,总辖全校校务。总务处设总务长1人,由校长从校内教授中聘任(或兼任),任期1年,可连任。其职责为商同校长总理各部事务。总务处下设庶务部、会部、舍务部、介绍部、注册部、仪器部、出版部,分别设主任1人、事务员和书记若干人,教处设教务长1人,由校长从各系主任及教授中选任,任期2年,可连任。其职责为商同校长计全校教务。评议会由从教授中选出的代表8人与校长、总务长、教务长一起组成,校长为评议会议长。评议会的职权为:各学系的设立废止及变更;校内各事务机关的设立废止及变更;审议各种规则;教育总长及校长交议事项;本校预算及决算;授予学位;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关于斥退学生事项;有关本校其他重要事项。此外,为了“辅助学校各机关筹划进行”而设立了聘任委员会、学生自治及社会服务辅导委员会、体育卫生委员会、预算及审计委员会、考试员会、教生实习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图书仪器委员会、选科指导委员会。

1923年7月1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典礼,宣告正式成立。(高师改大)

1924年1月3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成立

经过: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部聘请、熊希龄、袁希涛、张伯苓、王祖训,并派部参事、司长为董事,校长为例任董事,公推为董事长。在当时的国立大学中,北京师范大学是第一个创立董事会的大学。董事会的职权,按《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简章》的规定,共有8项:

  1. 推荐校长
  2. 议定学校教育方针
  3. 制定学校章程及组织大纲
  4. 审定本校预算及决算
  5. 审定教授之待遇
  6. 审定学位之给予
  7. 保管校产
  8. 议决其他经校长提出之重要事宜。董事会议决的事项,应由校长呈请教育部核准施行

1924年7月-8月: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组织大纲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6年3月18日北师大、女师大在“三·一八”惨案中

经过:前奏:3月17日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广州外交代表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团体和学校的代表,在北大三院礼堂开会,议决:驳复公使团对中国政府的通牒,不许日舰带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驱逐八国公使出京等。决定于次日在天安门前开国民大会。

兴起:3月18日师大、北大、女师大等校学生和各界群众5000余人在等人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段祺瑞政府拒绝日、英、美、法、意、荷、比、西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抗议日舰12日对大沽口的炮击。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师大学生队伍由(共产党师大支部书记)、邵式(师大学生会主席)带领。2000多人往铁狮子胡同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命令卫队开枪射杀请愿群众,死者达数十人,伤者200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师大在这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有范士荣,女师大的有

后续:1926年3月24日学校召开范士荣追悼大会,全校师生以及各界人士共万人参加。会议由校长主持。3月25日女师大举行两烈士追悼大会,由主祭。出席了追悼会,会后作《记念君》一文。3月26日女师大两烈士出殡。北京师大举行范士荣纪念碑奠基礼,后出殡。3月29日北师大、女师大、北大等校学生以及北京各界昭雪会等200余团体,在北大一院举行“三月十八殉难烈士国民追悼大会”。

1927年7月至8月:国立九校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女师大改称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

教育总长刘哲呈请大元帅拟将京师原有国立9所大学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合并为一所大学,总称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大学校之下分设文、理、法、医、农、工等六科,师范一部,商业、美术两专门部,女子师范分设第一、第二两部。设置校长1人,总辖全校事务,各科部分别设立学长1人,分掌主管校务,校长、学长均由教育总长聘任。随后,教育部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筹备委员会,负责改组筹备中的一切事宜,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现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被任命为京师大学校师范部筹备员。

北京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教育部长刘哲兼任校长。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仍聘为师范部学长;附属中小学也隶于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改为国立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校,聘张鸿来为主任;女师大改称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任学长。

1928年6月至11月,京师大学校师范部改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改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

经过:6月京师大学校师范部恢复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名,附属中小学亦改隶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聘担任主任。

7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会议议决,北平国立各校合组为“国立中华大学”,以李煜瀛为校长,李书华为副校长。

7月23日师大学生为谋求本校复大独立,联合学生会、自治会组织独立运动委员会,发动护校运动,反对并入北平大学改称师范学院,并推代表向五次全会请愿。请愿书上提出师范大学应单独设立的8点理由。

7月师大毕业生致电南京大学院,主张师大独立。师大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界人士发出公函,请求援助,并派黄国梁、戚维翰两代表赴南京请愿。

9月11日北平国立中华大学迄未组织,国立九校开学无期,学生为读书运动,特发沉重宣言。

9月21日国民政府议决国立中华大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包括北京大学等各校),并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大学区管辖河北、热河两省及天津、北平两特别市),李煜瀛仍为北平大学校长。

9月女师大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二部。

11月北平国立九校与俄文法政专校、天津北洋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改组为11个学院和5个附小。李煜瀛为校长,李书华为副校长。师大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聘为院长,旋辞职,并请为临时院务委员会委员,为主席。后改聘为院长。女师大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李书华代理院长。附属中学、小学、蒙养园又改隶北平大学,继续聘任为附属中学主任,为附属小学主任,欧阳晓澜为附属女子中学主任,孙世庆为附属女子小学主任,另聘李光华为附属蒙养园主任。

1929年8月: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经过:1929年8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32次会议议决:国立北平大学之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改为国立北平研究院,第二师范学院仍令划出独立,并组织筹备委员会。国立北平大学艺术院改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后续:1929年9月13日教育部令北平大学附属中小学仍改隶属北平师范大学,并规定本校暨附属中学小学每月经费为39800元。附属中学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次年聘张鸿来为主任。

1931年7月1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正式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经过:1931年2月9日教育部订定整理北平大学各学院7项办法,训令遵照执行,其中第一项为女子师范学院及附属学校与北平师范大学合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2月10日教育部训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内容为:暂分一、二部,原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为第一部,原有女子师范学院为第二部,两部学系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学院,并于暑假前拟具详细办法;女师院经费照领;课程设置设备训练等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与研究教育学术为宗旨;原有两校附属学校应渐规划,成为学校整体,并与大学有密切联系。

1931年2月11日教育部训令学校改进校务:增加设备经费;限制教员兼课;厉行考查制度;严格考试;整顿斋务。同日教育部令北平大学,两师大不再隶属该校。

1931年2月16日教育部令筹备改组,以原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2月21日教育部任命原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徐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1931年6月29日两部部务联席会议决议:7月1日起两部合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两部名义同时取消;原有11系分为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文学院设原二部原址,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一部原址;学校改组后,即期成立校务会议,遵照部章组成。

1931年7月1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罗昌、黄文山、、文元模、、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程廼颐、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3日学校布告:奉教育部249号训令,两师大合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过渡时期名义取消。

1932年8月至12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停办风波

经过:1932年8月1日学校接到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关于停止招生训令:因师大各项设备不完善近年学潮迭起,教育内容与普通大学无异,名不副实,特令饬整顿,停止招生。教育部还令饬各省区为师大选送的新生,分送其他大学。

同日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员会由组成,训育委员会由、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8月3日由毕业生组成的反对停止招生委员会发表反对停止招生令宣言》,认为停止招生并不是真心整顿,更违反了社会对师范教育的需求。

8月5日返回北平,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教育部向他再次重申了行政院议决我校停止本年招生的两个理由:一是督促师大彻底整理;二是节省经费,充实设备。教育部也说明不能变通的两个理由:一是教育部有整个计划整顿全国各大学,师大停止招生一年既经行政院决议,并与整顿其他大学连带关系,教育部既下决心整顿,各大学当然不能变更原议;二是停止招生一年,不妨碍师大之发展,且于整理校务有许多便利,至虑本年停止招生后,第四年无毕业学生,教育部允另筹补救办法,于明年添招艺术专修科学生,使本校毕业学生不致中断一年。

8月6日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报告赴京的情况。

8月8日学校师生意见一致,反对停止招生,决定以合理手续进行交涉。

同日学生反对停止招生委员会成立,指出教育部因师大学潮及师范生供过于求等而令停止招生原因的荒谬。

8月10日校务整理委员会制定简章,宗旨为“改进校务,以发挥本大学之特殊性质”

8月11日学校教授正式发出致教育部电文(快邮代电),包括解释师大不应停止招生的理由,师大毕业生在全国教育界服务的成绩,师范是最高学府的需要,批驳教育部训令停止师大招生的理由等内容,请教育部收回成命。

同日学生自治会召开护校委员会会议,通过以下决议:(1)派代表接洽教授会,由学校学生、教授共组招生委员会,立即进行自动招生事宜,并请毕业同学会从旁赞助;(2)发表自动招生宣言;(3)发表快邮代电,请求各界援助师大自动招生;(4)组织出版委员会负责出版护校特刊:(5)联络被停止招生各院校取一致行动。

8月12日在北平的师大毕业同学在学校文学院礼堂召开大会,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以下决议:(1)发动全国反对“教部取消政策”,争取教育自由。(2)通电和发表宣言反对:联络师大教职员及在校同学,组织自动招生委员会;联络被停止招生各院及被撤销立案之各学院,及横被解散各大学,一致力争;联络投考师及各大学学生;联络各地学生会一致反对“取消政策”及争取教育自由;联络各地教育机,一致反对“取消政策”及争取教育自由;(3)组织男女师大留平毕业同学会护校委员会,选举孙祥偈、吴鉴、邓戴一、岳钟秀、谭洪、李铭正、傅继良、刘怀德、徐鸿逵等11人为护校委员会行委员,负责以下工作:贯彻倒朱主张,发行刊物,组织高中毕业生向教育部要求升学。

8月13日学生护校委员会发表《自动招生代电》,指出朱家骅摧残教育,刚愎自是,停止师大招生,属别有用心;并自动招生理由,为挽救学校,使全国唯一的高等师范教育学府,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8月15日学校向教育部呈文,修订组织大纲意见。

8月16日学校奉教育部停止招生令,向各省教育厅发停止招生函。

8月18根据校务整理委员会提出的各系课程标准,校教务会议研究决定,规定主科和副科的原则和目标等。

8月20日毕业同学护校会致函校长,请求会同教授会,自动招生。

8月22日学校发布布告,内容是:奉教育部训令,整顿学风。

8月24日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定,内容是:修正组织大纲;成立预算委员会;组织附校设计委员会。

8月27日复函毕业同学,说明不能采纳自动招生的理由,指出教育部已撤销改组学校计划,并同意下年度招收艺术教育等专修科学生。

10月28日再次赴南京、上海、杭州三地,与教育部官员接洽,争取国民党内高层、教育官员(陈布雷、程天放等人)的援助。

11月2日抵沪后会见朱家骅,教育部无实行变更学校组织的计划。现任教育部长为

同日、常道直、对教育部意图变更学校组织问题分别发表谈话,阐述师范教育的重要,认为学制关系全国教育命脉,要充分发挥师大的精神和它的特性。

11月6日教授会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内是:(1)通过教授会大纲,其宗旨为“敦睦友谊,研究教育”。(2)呈文教育部,反对改变学校组织,说明学校存在的必要:中等师资、中等师范师资特别训练的必要,师大课程与其他大学同等,但性质绝对不同,以及造就教育环境,延长训练时间的重要等(呈文推举、杨立奎、负责起草)。(3)发起组织师范教育研究会,选举常道直、、潘企莘、杨立奎、刘雪崖、赵希三、为委员。(4)指定委员收集国外师资材料,准备文章用。

11月9日我校教授、马哲民、等38人为中央停办师大一事向教育部长呈文,列举五项理由,说明师大学制不能更改,指出师范大学具有特殊任务,是普通大学所不能代替的。

同日学生自治会开会,决议事项为:派代表谒见询问师大改组问题;通告学生,坚持反对专设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主张等;并致函各教授,请退出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

11月10日学校举行事务会议,通过校工管理规则、斋务课校工赏罚施行细则。

11月12日学生自治会代表谒见反对改制意见,翁表示希望师大不仅维持现制、更希望向前发展。

同日师大学生自治会也向教育部发表呈文,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不同特点及维护师大现行学制的理由,并要求寒假招生。

11月16日函学校,报告在京接洽经过,已与多方商讨,解释师大与其他大学之不同,当局已经谅解,改制已成过去。

11月17日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发起一系列护校运动:(1)派代表沿平浦线、平汉线、正太线三大路向各地,特别是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保定、顺德、汉口、太原等城市,师大毕业校友及师范学校接洽,组织全国师大毕业同学护校联合会和全国师范学校联合会,进行护校及维持现行师范学制的工作,每路代表各3人;(2)其余边远省份及地方,由学生自治会去函接洽;(3)在国民党三中全会开幕前二日,全国师范学校及本校毕业同学罢课罢教一天,为拥护现行师范学制及护校运动向政府示威;(4)贴各种护校标语;(5)发表告同学书,说明本校目前之危机及护校工作的重要性;(6)召开新闻记者会,报告学生自治会护校和拥护现行师范学制的态度;(7)筹集经费,加紧出版《护校》特刊。

11月21日报告南下结果,朱家骅建议取消社会科学系,为解决各大学毕业生出路问题,将在各大学设师范教育班,进行一年训练。双方商定,师大学制不变,仍准各省选送学生。校务整理委员会所拟改革计划,教育部将批准。学生对报告不满,认为只有口头协议,学校前途仍无保证。

12月3日学生自治会召开护校委员会,决议内容为:请学校寒假自动招生;发表宣言,说明招生理由;发代电请求改进教育方案委员会,请维持师范现制,扩充师范教育;联合毕业同学共同进行护校宣传等。

12月7日就学生请学校于寒假自动招生一事发表谈话,认为招生问题由教育部批准、经费预算、学年衔接等诸多因素组成,寒假招生事实上很难做到。

12月18日因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向四届三全会提出的《改革高等教育案》中涉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应即停办”的内容,起程赴京,向三中全会意见,请保留现行师范制度。

同日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在我校文学院开会,决议急电四届三中全会,并分电蒋介石、蔡元培等,要求对《改革高等教育案》“万勿轻予通过”。电文中说:“我国人多地广,全国受高等教育者,尚不及万分之一,仅设六校,曷克有济。中等师资,必须专业训练,尤不应停办北平师大。”

12月19日学生自治会召开紧急全体学生大会,决议内容为:致电三中全会,反对停办师大;联络教职员共同护校;联络北平各校,反对改革教育提案等。

同日程天放、朱家骅分别致电,说明中组委已取消停办师大提案,师大仍独立设置。

12月20日致电学校,说明中组委停办师大提案已由审查会予以取消。

12月21日国民党三中全会对教育提案讨结果,明确师范学校独立设置,师大学生应恢复公费待遇。会议以程天放提出的《确定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为基础讨论通过《教育标准案》,在师资教育部分,规定:“现有师范大学应力求整理与改善,使其组织、课程、训育各项,切合于训练中等学校师资之目的,以别于普通大学,且与师范学校等力谋联络。”一方面,北平师范大学得以继续独立设置;另一方面,又重复此前教育当局对师大的整理与改善要求,使其在组织、课程、训育等方面体现出有别于普通大学的不同特色。

《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主要内容是:“师范学校应脱离中学而单独设立,师范大学应脱离大学而单独设立。”“教育部择全国适宜地点,设师范大学两所或三所,各国立大学之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概行并入师范大学。”“师范教育机关,分简易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大学三种,均由政府办理,私人不得设立。已立案之私立师范,不得再招收新生。”“师范学校及师范大学,学生修业完毕后,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指定地点,派往服务,期满始给毕业证书,始得自由应聘或升学。其有规避服务或服务不尽力者,取消资格,并追缴费用。”该提案对为何作这种规定做了说明:“人希望有良好之教育,必先弄成良好之师资,欲弄成良好之师资,则师范生必须受特殊之训练,使之人高尚,情感热烈,能力坚强,然后出校后,乃能为儿童及青年之模范。此种训练与普通大学当有别。此师范学校与师范大学之所以脱离中学大学而单独设立也。”同时,仍强调对现有学校“严加整理”:“现有之国立、省立或私立大学,应由教育部严加整理。同一地方,院系重复者,概行归并。成绩太差,学风嚣张者,应即停办。程度较差、设备不完者,改办专门职业学校。”

1935年12月9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子在“一二·九”运动中

经过:12月9日北京各校学生为反对“冀东自治政府”成立,“一二·九”运动爆发,国文系毕业生参与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事前学校当局一再警告学生“要镇静得住,勿为谣言所”,并威胁学生“勿事轻举妄动”,“以免危险”。早已有所准备的北平国民党当局,关闭了城门,郊区的学校被关在城外。师大在城内有条件迅速集合起五百多人分别从石驸马大街文学院和和平门外教、理学院到新华门与其他学校同学汇合后赴新华门请愿,师大学生陈泽云为请愿三代表之一,进入行辕,学生要求。学生请愿不成,遂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示威回来以后,召开学生大会,当即决定成立学生自治会。于刚当选为执委会主席,执委有姜文彬(江明)、阎世臣(杨黎原)、张义(张越)、杜书田(杜绍西)。学校当局被迫予以承认。

后续:之后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准备成立的日子——十二月十六日,北平学联又有计划地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全市学生分为四大队,师大与东北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民国学院等在第一大队。游行队伍在宣武门和南新华街被军警包围,遭到毒打,轻伤二十人,重伤四十人,游行人数超过12月9日。

1937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迁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

经过: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发布训令,决定在长沙与西安分别组成临时大学,其中,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在陕西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指定徐诵明、、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之合议制度”。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是为“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高教良好基础”。全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分散在西安三处安顿,分别称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10月11日教育部发布训令,颁发《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筹备委员会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校址之定;(2)经费之支配;(3)院系之设置;(4)师资之遴选;(5)学生之收纳;(6)建筑设备之筹置等。”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设校长,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本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7至11人,由教育部聘任之。”随即,教育部任命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童冠贤、陈剑翛(教育部特派员)、周伯敏(当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臧启芳(当时已在西安的东北大学校长)、辛树帜(当时在武功的西北农学院院长)等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随后又指定徐诵明、、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常务委员,童冠贤为秘书。校务持“由常务会议商诀,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筹备委员会下设秘书、教务、总务三处,各处设主任1人,由教育部就常务委员中指定兼任。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23个系。

1938年3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4月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经过:1938年3月2日根据国民政府命令,西安联合大学总务处派员赴汉中寻觅校舍。

1938年3月9日西安临时大学常务委员会召开第23次会议,研究做好千余名师生的南迁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由徐诵明、等17人组成的“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下设布置、运输及膳食等3个委员会。此后不久,常务委员会正式布“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学生由西安至汉中行军办法”。

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下发《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方案》,命令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迁移,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1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

1938年4月10日校常务委员会举行第24次会议,决事项为:因汉中驻军过多,将学校分别安置于三县,分别为:城固县,校本部及文理学院在考院,教育学院在文庙,法商学院设于小西关外简易师范校址,古路坝天主教堂为工学院;南郑县为医学院;勉县为农学院。遵部令即日起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规定各院师分赴新校址时间、办法。

1938年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在城固大学本部总办公处补办开学典礼。李书田任主席,演讲师生徒步旅行迁移汉中的意义。校常务委员陈剑翛在讲话中指出更改校名的意义:“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合组而成。”汉中区专员致辞,代表学校致答词。

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设立

经过:1938年7月22日教育部公布《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及《师范学院规程》,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规定: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自1938年度起各设置师范学院。《师范学院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条,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第二条,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之,得分男女两部,并得筹设由国家审视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藉女子师范学院。第三条,独立或大学师范学院由教育部审查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训令,把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以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兼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等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令设立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所长为,研究人员有韩温冬、许椿生等。

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组,师范学院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经过:1939年8月14日教育部训令联大改组,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三个学院。医学院独立,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设于汉中。师范学院独立,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城固,继承北平师范大学的传统,担任院长。此前的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所组成的各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都保有原有学校校印,、徐诵明、李书田等人也保留原有学校“校长”或“院长”名义,学生也都具有原有学校和现在学校的双重学籍和校徽。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育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理化系主任、博物系主任、教育系主任、体育系主任、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40年:教育部令西北师院迁设兰州,学校实行分批迁移的办法,1944年学校全部迁移完毕。

经过:1940年4月3日教育部颁布命令,规定西北各校永久校址,师院迁设兰州,原甘肃学院的文史教育两个系并入师院,本年暑假办理完毕。

6月院长亲自率团自城固远赴兰州勘定校址,最后选定了兰州市西郊6公里处,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点。就此事商呈教育部长陈立夫报部核准在此购置地皮275亩,由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地址。

7月甘肃省以临时参议会名义发电欢迎西北师学院迁移来甘。主要内容包括:“贵院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海内外蜚声,此闻有奉令迁甘之议,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本会代表全甘民众欢迎并愿切实赞助,盼早来临。”西北师范学院经研讨后决定根据教育部命令迁校,并着手迁校准备。学校实行分批迁移的办法,即从1941年起每年在兰州校区招收一届新生,城固校区不再招收新生,直至在校学生全部毕业为止,同时教职员也分批迁往兰州。1944年学校全部迁移完毕。

1941年4月院长再次赴兰,聘请兰州各界知名人士29人组成学校建筑筹备委员会。

5月5日在兰州成立分院筹备处,聘定家政系主任、原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齐国梁担任分院主任,积极筹备开学事宜。

10月1日兰州分院成立。

1944年11月学校向兰州迁移完毕。

1946年,北平师大原址复校,改名为北平师范学院

经过:1945年9月12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友会云南分会为国立北平师大复校事致电教育部部长,要求速示北平师大原有教职员赴北平接收原有校产筹备复校。

10月19日查良钊就复员北平师大事致函教育部朱家骅,复校理由。

11月21日教育部特派员、接收委员陈雪屏接收北京师大(注:日本占领北京时在北师大校址上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另设北京女子师范学院于李阁老胡同,后来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因学生对接收后的安排不满,致使接收没有结果。

11月22日北京师大被接收后,暂称北平临时大学第七分班,汤茂如出任七分班主任。

1946**1月7日西北师院师生于上月底因复校无结果而实罢课,经全体大会决议,要求教育部恢复北平师大校名,在北平师大原址复校,恢复校长职务,并将全体徒步赴渝请愿。

1月25日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到校,劝说西北师院师生赴渝请愿先遣队暂缓出发,称朱家骅将向中央当面准许师大复校。请复校运委会负责人商谈延期赴渝请愿,保证如15日前无圆满答复,地方政府将为师生准备舟车,帮助复校运动。复委会大会决议,先遣队延期赴渝。

2月8日教育部令北平师大在原址复校,改名为北平师范学院,院长由担任;西北师院久设兰州辞职后由继任。

同日教育部特派员沈亦珍督学到兰州商讨北平师大复员问题,讨论出以下解决办法:校名维持北平师院,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分设三个学院后,再改师大名;校址设北平厂甸原址;校长由担任;凡愿返平师生应无条件复员;因在美国,复委会推举生物系主任赴平办理接收。

7月1日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在北平厂甸(北平师范大学址)正式成立。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黄如今暂时代理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职务。

7月10日代院长黄如今在讲话中指出教授聘任,在校教授征求师生意见后再发聘书,远道教授聘书已寄出;因教育部不意西北师院学生转入本校,今年招生名额将在200~250名之间;师生待遇不变。

7月24日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主任陈雪屏遵教育部指令到校办交接手续,遭到学生阻拦。学生要求暂缓进行临大交接,请陈雪屏帮助复校。陈表示对复校运动积极支持,但不能因此延缓交接,如受阻、将电教育部请示办法。学校开将于8月起不再负担,如进行复校运动,应在交接后做充实表现。学生请黄如今以师长资格收学校,黄如今认为私人接收为事实不许,如果同学阻止接收,8月将不再负责;对学生的复校运动表示积极支持,并将电教育部请示。

7月27日师大复校促进会招待记者,说明复校动机和经过,学校发生阻止接收事件既无背景,也无人指使。并将吁请蒋介石予以援助,电报已送行辕。

同日陈雪屏对记者谈师大复校问题,认为恢复师大,须经过立法程序,绝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7月30日兰州的附属中学部分师生随着大学本部回迁北平市,附属中学在北平复校。

9月18日北平师院开学日期,取决于聘任教授来平日期。课程委员会正在拟订学生章则,担任教育系主任。西北师院转学学生已到新乡,不久即可到平。

9月21日西北师院学生转学将无条件编级入学。

9月26日西北师院学生200余人由教授率领,经解放区,平安抵达北平,师院全体师生在校门欢迎,高唱校歌,高呼师大万岁。

10月13日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北平师院学生共912人,其中西北师院转学生284人,临大学生612人,其他16人。

1947年至1948年北平师范学院“复大”运动,1948年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经过:1947年5月17日校园民主墙上贴满复大运动的标语、文告,部分学生发起组织复大运动委员会,全体同学踊跃参加。

5月18日为要求复大,学生全体会议召开,决议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复大委员会,推选委员。委员会开会后决定复大步骤。

5月19-22日学生开始为复大罢课。

5月20日复大委员会开展工作,校门两旁树起复大标语,并呈电教育部,表明学生罢课仅为复大,绝无政治目的。电国民参政会,请求予以声援。

5月22日复大委员会对新闻界谈复大工作步骤,具体为:宣布罢课,以示复大决心;派代表赴京请愿;全体赴京请愿;联络各地友,以罢课力争复大。

5月31日复大委员会联络部代表赴北平行辕请愿,提出四项要求:请李宗仁电请蒋介石准予复大:转呈上主席书;请李宗仁函教育部准予复大;并请李宗仁在学生全体赴京请愿时予以帮助。

同日复大委员会就朱家骅回答参议员师院复大问题发表声明,说明学校已经具备大学规模,教育部仍未执行民国三十三年9月三届参政会通过的《请教育部批准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案》,并说明恢复师大与先行学校体制并无抵触等。

6月4日韩兆鄂、范予遂、张志广、陶玄、邹树文5名在南京的校友、国民参政员谒见朱家骅,争取“复大”,但是,没有获得满意答复。

6月9日师院复大委员会开会决定自10日起停课三天,并准备全体学生赴京请愿。

6月13日教授会致函朱家骅,复大意见:光荣历史应延续,教育学术应发展,师范教育制度应健全,百年树人重在师资。

6月20日教授会致函教育部,请正言恢复大学校名,推选作为代表交涉有关问题。

6月21日教授会发表《告同学书》,表示希望同校友、同学联合进行复大工作等。

6月24日进京学生代表返京,汇报此次进京收获:教育部准予恢复教育研究所,按大学标准增加经费;校名问题将与协商,并通过立法手续办理。取得的成绩:唤起政府对师范教育的注意和重视,深刻体悉北平师大不容摧残;引起全国人士了解北平师大对国家、社会的伟大贡献;促进各地校友的紧密团结,发挥向复大目标进攻的力量;收集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意见。对复大工作的意见:团结协作,统一认识,把决心和毅力用于理智的工作中。

8月14日100余名学生赶到北京大学理学院请愿,将朱家骅包围,试图迫使其做出让步,当面允诺同意“复大”。

8月17日朱家骅出席学校各处、系主任及教授会代举行的欢迎会。发表致辞,对朱家骅表示欢迎,对学生举动表示道歉,并报告复员一年来的情况。朱家骅对复大问题表示同情,但制度及程序不能一蹴而就,并提出建议,增设研究所、经费,分学部等形成大学规模。

9月27日复大委员会发出布告,因复大初步工作完成,即日起停止罢课。

1948年6月11日教务会议呈文教育部,请自本年暑假起正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6月21日教授会紧急大会决议,致电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请明示批准复大。

6月23日教授会为学生罢课等待复大一事,发表劝同学书,提出四点意见:

  1. 复大的意义在于提高水平,牺牲学业,与运动原则相悖。
  2. 应尊重课业,维护校誉。
  3. 复大应师生合作。
  4. 教育运动不应以牺牲自己或他人博得社会和政府的注意。希望能够师生合作努力,进行复大运动。

6月24日院长因教育部不履行诺言,学生罢课请求复大,向教育部提交辞呈。致函学校,说明辞意;致函学生复大委员会,请爱护学校,维持上课,静候教育部解决。教授会决议致电教育部挽留

6月25日复大委员会致电朱家骅,要求履行诺言;致电,表示全力支持校长进行复大。

6月27日全体同学大会召开,1211人参加,会议决议事项为:全体进京请愿;经费问题由伙食费中解决;通过行动公约;并决议接受妥协条件。致电蒋介石、教育部和说明进京理由。复大委员会积极进行进京请愿工作。

6月28日复大委员会谒见李宗仁,陈诉复大理由及进京请愿问题。

6月29日学生决心进京请愿,在操场进行检阅,120余名学生参加。复大委员会派代表赴天津,接洽乘船南下事宜。

同日教授会干事与复委会代表谈话,请考虑进京经费、同学健康,劝告同学等待副总统回函后,再作决定。

同日李宗仁急电教育部,从速解决复大问题;复函学校,请学生等候教育部批示。

7月2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学校,下学期可以妥当解决复大问题。

7月3日教授、讲师、助教联合召开大会,决定致电朱家骅,教育部代表张尧年出席并作报告。会议决议:致电朱家骅,迅速解决复大;请回校主持校务;派代表同校友会进京,赴教育部交涉复大问题等。

7月4日复大委员会代表及训导长温广汉谒见教育部代表张尧年,张表示“师院复大绝无问题”。

10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十一次临时会议批准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恢复原名,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1月11日,教育部转行政院令,任命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12月11日,学校正式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名。

1949年9月27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2年,辅仁大学主体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经过:1952年6月25日教育部通知成立“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办公室”,其中第二条第三项:“新的北京师范大学筹备工作,仍由原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调整小组负责进行。”

9月9日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何锡麟为第一副校长,为第二副校长。

9月19日校长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师秘布字第一布告:“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兹呈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同意以为你校校长、何锡麟为第一副校长、为第二副校长’等因,除何副校长不日到校外,垣等九月十五日到职,即希查照。

9月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11月18日,新师校字156号文件函送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宣告北京师范大学与辅仁大学合并完成。

组织结构

《钦定学堂章程》(清)1902年

钦定学堂章程

注:

  1. 大学院为学问机构,主研究不主讲授不立课程
  2. 预备科的政科学生完成学业后升入专门分科中的政治、文学、商务继续学业,艺科学生则升入农业、格致、工艺、医术继续学业

《奏定学堂章程》(清)、张之洞、荣庆等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注:

  • 中国文学外国语类学生须完成十三门学科:人伦道德、经学大意、中国文学、历史、教育学、心理学、周秦诸子学、英语、德语(或法语)、辨学、生物学、生理学、体操(另有两门自选:法制、理财)

  • 地理历史类学生须完成十二门学科:人伦道德、经学大意、中国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历史、法制、理财、英语、生物学、体操(另有一门自选:德语)

  • 算学物理化学类学生须完成十二门学科:人伦道德、经学大意、中国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算学、物理学、化学、英语、图画、手工、体操(另有两门自选:德语、生物学)

  • 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类学生须完成十四门学科:人伦道德、经学大意、中国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矿物学、地学、农学、英语、图画、体操(另有两门自选:化学、德语)

《奏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遴派监督折》(清)学部1908年

“窃京师大学堂向附设师范一馆,以储养高等师范人才。现在分科大学将次开办,势难兼筹并顾。另行筹办优级师范学堂以储师资。查现在五城中学堂地方,房屋于改设优级师范学堂最为相宜,拟就其基址酌添堂舍,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其五城中学堂,即于附近地方另建。伏查优级师范为教育之本根,非深明教育、才识练达之员,不足以资督率。且现在改建校舍,遴用职员,考录学生,审议教科,事体繁杂。臣等详加选择,查有臣部行走候选知县,堪以派充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行政组织如下)

奏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遴派监督折

注:师范馆脱离京师大学堂而独立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1918年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学科一览及课程标准》1922年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学科一览及课程标准

注:

  1. 凡具有中等学校或师范学校毕业资格,经实验合格者皆得入学,高级中学毕业者得投考四年科或六年科第三年级,六年科毕业者授以学士学位。
  2. 试验合格之学生须填具入学愿书,邀同正副保证人各一人填具保证书,并缴纳保证金二十元。
  3. 本校不收学费。第一二年级学生自备缮宿,第三学年以上学生则由本校供给,惟其余一切费用,如书籍、讲义、旅行、参观、采集、运动服等费各年级学生概须自备。

《师大三十四周年纪念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近况》1936年

师大三十四周年纪念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近况

注:

  1. 本大学新生除办理注册手续外,须缴纳保证金二十元及招考简章所规定之各项费用。学生所缴之保证金于毕业(或病故)时发还,但自请退学或因故由学校令其退学者已缴之保证金概不退还。
  2. 本大学不收学宿费,但膳食、讲义、旅行、参观、采集、制服、体育等费概须自备。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概况》1941年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概况

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8月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

校址变迁

1902-1908 景山东马神庙和嘉公主府(现景山公园东部地区)

image-20220907125719870

1908-1931 厂甸五城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image-20220907125827361

1931年-1937年7月 两园
  • 厂甸五城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址(现北京中学)

image-20220907125856936

1937年底 西安(西安临时大学)

image-20220907125908105

1938年春-1940年春 汉中城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image-20220907125923968

1940年春-1944年 两地
  • 汉中城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 兰州(今西北师范大学)

image-20220907125950975

1944年-1946年春 兰州(今西北师范大学)

image-20220907130002476

1946年11月-1952年 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image-20220907130013731

1952年-1954年 两园
  • 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原北京辅仁大学校址(今北京师范大学西城校园)

image-20220907130032664

1954年-1959年 三园
  • 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原北京辅仁大学校址(今北京师范大学西城校园)
  • 今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园

image-20220907130140496

1959年-2002年 两园
  • 原北京辅仁大学校址(今北京师范大学西城校园)
  • 今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园

image-20220907130157513

2002年-2018年 两地三园
  • 北京师范大学西城校园
  • 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园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

image-20220907130223081

2018年-今 两地四园
  • 北京师范大学西城校园
  • 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园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
  •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

image-20220907130252223

精神变迁

校训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1898年光绪帝《定国是诏》(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宗旨,是对学堂师生的进学要求)


为国求学,努力自爱

——1904年于京师大学堂就职演说提出


为标准,做北斗

——1909年张之洞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开学典礼提出(原文为“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


诚实、勤勉、勇敢、亲爱

——1912年就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提出


诚勤勇爱

——1914年学校将“诚实、勤勉、勇敢、亲爱”八字校训浓缩并写入校歌


以身作则

——1924年6月范源濂为毕业同学题词并成为校训


公诚勤朴

——1938年西北联大常务委员会确定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996年11月4日学校校务会议将其定为现校训

校歌

1908年

礼陶乐淑教之基,依京国,重声施,英才天下期。党庠州序仰师资,师资肇端在于斯,学日进,德务滋,诚勇勤与爱,力行无愧为人师。

1923年 词: 曲:冯孝

往者文化世所崇,将来事业更无穷,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皇皇兮故都,巍巍兮学府,一堂相聚志相同,朝研夕讨乐融融。弘我教化,昌我民智,共矢此愿务成功。

2002年 词:郑宜 曲:尚德义

天南地北,济济一堂,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严谨求实,博学向上,我们把未来之光点亮。真诚坦荡,锐意图强,今日播洒求知的种子,明朝满园桃李芬芳。为祖国腾飞积聚我们的力量。

天南地北,济济一堂,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严谨求实,博学向上,我们把未来之光点亮。千秋伟业,共铸辉煌,今日满怀憧憬和希望,明朝谱写金秋的乐章。让木铎金声在四海五洲回荡。

2011年 词:梁振华 王林晚 曲:冯广映

木铎金声世所崇。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国运昌,民智弘,育人兴邦肩任重。巍巍师大,巍巍师大,兼济天下气如虹,巍巍师大,巍巍师大,育人兴邦肩任重。

育才宏基千秋颂。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立天地,展鲲鹏,薪火相传志恢弘。巍巍师大,巍巍师大,治学修身乐为公,巍巍师大,巍巍师大,薪火相传志恢弘,薪火相传志恢弘。

校徽

1916年

image-20220907130930016

1931年

image-20220907130938779

1934年

image-20220907130950067

1939年

image-20220907130959266

2002年

image-20220907131013300

2007年

image-20220907131023423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