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1891-1962),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曾在女高师国文部任教,时间是1919年8月到1920年6月。这一时期也是胡适在“五四”以后逐渐为盛名所累、异常忙碌的时期,一向热情好客的胡适不得不在书房挂上了“来访不得超过五分钟”的告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应邀来到女高师,并且对这群女生的教育也显得特别关注。

从《胡适日记》来看,除正常教学外,胡适曾多次到女高师演讲、看剧,还拿出不少时间为一位普通女生写了一篇6000余字的传记。当女高师学生登门请教时,他主动打破“五分钟”的限制,挽留女生们多坐片刻。事实上,在每周只有两课时的短暂接触中,忙碌的胡适似乎不太可能对这群女生有太多印象。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事隔35年之后,胡适仍能准确地喊出这群女生的名字。此外,胡适对学生的关爱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空间的限制。1957年,台湾开明书店出版了昔日女高师学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简编》,因为书中提到“无产阶级的文学”,书店老板被捕,书也被查禁。胡适得悉后,多年不动的“正义的肝火”再次发作。在他的多方奔走下,该书最终得以在台湾出版发行。

胡适 - 女高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