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

焦菊隐(1905-1975),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菊隐。天津人。从小热爱曲艺。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政治系,大学期间曾因组织演出讽刺军阀祸国殃民的话剧《蟋蟀》而被通缉。大学毕业后,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1930年就任北平国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师,讲授英国文学。1931年参与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担任校长,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1935年赴法国留学,广泛接触西方文学艺术,观摩欧洲各种戏剧流派的演出。1938年在巴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抗日后方的广西大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编排和组织了许多戏剧演出(在国内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1945年任西北师范学院英文系教授。1946年随校从兰州回北平,任英语系主任及学校福利委员会常委。同时践行戏剧理想,相继筹办了北平艺术馆、校友剧团,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京剧《桃花扇》、《铸情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到1952年10月,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英文系主任,并出任首届校工会主席。1952年出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75年病逝。

焦菊隐是著名的戏剧家、翻译家。他兼容并包,勇于创新,将民族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现代话剧创作中,创立了自己的导演学派,被认为是“五四以来的戏剧艺术──特别是导演艺术最高成就之一”。焦菊隐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1948年,北师大发生特务打砸外语系的“四九血案”。在随后的游行示威活动中,焦先生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前列,抗议当局对学生的恶行。其关爱学生、追求正义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师大学子永久怀念。

焦菊隐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