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

缘起与奠基 (1912-1927)

  • 1912年中国天主教领袖二位先生上书罗马教皇碧岳(沛猷)十世(Saint PlusX),请求派遣高才硕德的天主教士来华(北京)创设公教大学,以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公教教育,介绍世界科学新知识。

  • 1913年先生在北京西郊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设立辅仁社,招收天主教青年二十余人,讲授国学。此乃辅仁大学的前身。

  • 1917年6月,撰写《劝学罪言》一文,再次上书罗马教皇本笃十五(Benedict XV)。反对由法国天主教士所控制的中国天主教会一贯实行的向“愚鲁之夫”传教的保守政策,大声疾呼“以文学为第一要务”,“谆谆以读书尚学为劝”,教皇深为嘉许。

  • 1919年春,罗马教皇特派教务巡阅使光若翰总主教(Mgrde Guebriant),考察中国各地天主教状况。所反馈的意见大多为中国天主教高等教育尚属缺乏,乃目前急待开展的工作。

  • 1920年美国俄亥俄州西顿大学(Seton University)教授、本笃第三会会士博士(Rev. George Barry0’ Toole)来华商讨办学事宜,同意创校建议。

  • 1921年12月,教廷传信部正式向斐德理士总会长转达教皇关于在中国举办大学的谕令,并将此事委托美国本笃会承办。

  • 1922年11月,罗马教廷首任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Archbishop Celso Constantini)抵华,负责在华天主教传教、文化、教育等活动。从此法国教会在华保教权被否定,创立中国天主教大学的障碍扫除了。

  • 1923年2月,教宗碧岳(沛猷)十一世(Pius XI)鼓励本笃会会士来华建校,并率先捐助十万元(意币),以示倡导。8月,全美本笃会开会,决议由宾夕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圣文森会院(Saint Vincent Archabbey)司泰来(Aurelius Stehle)院长负责建校。

  • 1924年6月,罗马教廷委派司泰来院长为筹办中的公教大学第一任监督(Chancellor),处理未来大学一切事宜。司泰来委请建校发起人奥尔图博士为首任校长,主持校务。

  • 1925年1月,博士来华筹备建校。3月,以十六万元(华币)永租位于西城定阜大街的涛贝勒府为校址,占地六十五亩,房屋六百余间。7月,在涛贝勒府“西书房”成立预科,取名辅仁社,又名国学专修科,英文名McManus Academy of Chinese Studies,任社长。8月,拟定《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简章》,内分国文、历史、哲学三大纲。

  • 1925年10月1日,辅仁社开学,学生二十三人,均系教会子弟。

  • 1926年1月10日,逝世,临终前,英氏将校务托付挚友、前教育部次长,28日继任社长。

  • 1926年9月1日,监督司泰来聘博士为公教大学校长,为副校长。

  • 1927年6月,呈请北洋政府教育部立案(当时北洋政府准予设立单院制大学)。正式改校名为辅仁大学(英文校名暂时不变)。

初步发展 (1929-1937)

  • 1929年研究国学的学术杂志《辅仁学志》正式创刊问世。
  • 6月,依照国民政府教育部所颁布大学组织法,改文科为文学院,并增设理学院、教育学院。改组董事会:聘请、张继、(半农)等人为董事,并推选张继为董事长。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呈请立案,聘为校长,为教务长。并依照教育部命令停办预科,改设附属男子高中,增设初中,采用三三制。大学部有十一个系,先修科及美术专修科。由此形成大学部、高中部、初中部的总体结构,学校组织机构初步确立。
  • 1930年2月12日,辅仁大学第一任监督司泰来逝世。8月11日,教宗任命高福德神甫(Rev. Francis Clougherty0.S.B.)为第二任监督。
  • 9月,由比利时艺术家设计的中西合璧式的新校舍竣工,全部工程耗资六十余万元,包括有教室、实验室、研究室、礼堂、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其主楼建筑被当时誉为北京三大建筑之一。大学部迁入,原有校舍拨交附属中学。
  • 1931年6月,教务长先生赴南京向教育部接洽有关学校立案手续。
  • 8月,在西城太平仓增设附中女子部,由本笃会修女主持。
  • 22日,教育部以1409号令准予辅仁大学立案。
  • 9月19日,本校学生因“九·一八”事变而群情激愤,组织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对日抵抗。
  • 1932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影响学校的日常运作与发展。博士出国筹款,效果不佳。
  • 1933年2月18日,罗马教廷传信部传令:辅大改由人才、经济均极充裕的新兴公教团体圣言会(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接办。
  • 6月20日,圣言会山东区会长舒德禄神甫(Fr. Theodore Schu S.V.D.)及鲍润生神甫(Ft. X. Biallas SVD)来校办理校务移交手续。
  • 7月4日,圣言会总长葛林德(RT. RevJoseph Grendel S.V.D.)任命穆尔菲(Fr. X. Murphy S.V.D.)博士为新的校务长。
  • 8月5日,教廷任命圣言会总长葛林德为第三任监督。
  • 11月20日,教廷任命蔡宁总主教(Archbishop Mario Zanin)为第二任驻华宗座代表,接替因病辞职的刚恒毅总主教。
  • 1934年10月,男生新宿舍穆尔菲大楼落成。
  • 1935年由鲍润生神甫主编的西文汉学杂志《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创刊问世。
  • 7月,本笃会修女离校,转往河南开封协助文化传教事业。辅仁女中由圣神修女会主持。
  • 9月5日,穆尔菲校务长逝世,由德籍博士(Rev. Rudolf Rahmann S.V.D.)继任。先由韩克礼司铎(Rev. Joseph Henkels S.V.D.)暂代。
  • 12月9日,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北京高校学生一起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抗日爱国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 16日,是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伪政权原定成立的日子,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再次举行全市学生爱国示威运动。
  • 1936年1月,辅仁大学会同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等高校学生一百五十人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4日,正式出发,沿平汉铁路线南下,经宛平、长辛店、良乡、琉璃河、固安、涿州到达高碑店,由于反动军警(便衣队)的破坏和阻拦,被迫于15日清晨返回北平。他们随即组成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辅仁大学的刘骥()担任“民先队”北区区队长。
  • 9月,新校务长博士到校。
  • 1937年3月,为扩充校舍,增购旧恭王府地百亩,房屋九百余间。
  • 6月,奉准开办文理两科研究所,招收硕士研究生。

抗日战争的兴旺与发展 (1937-1945)

  • 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月底北平沦陷,国立大学纷纷迁往内地,辅仁大学由于罗马教廷及国际关系得以继续开办,弦歌不辍(罗马宗座驻华代表蔡宁是德国人,校务由德国圣言会接办后,校务长也是德国人,日德当时是同盟国)。
  • “七·七”事变后不久,、张怀、等几位爱国教授发起组织文化教育人士成立“炎社”,以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气节的学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号召,进行秘密抗日活动。
  • 1938年9月,开始招收文学、教育两学院各系及理学院数理学系数学组女生,以旧恭王府为校址,通称女院,由圣神修女会主持。
  • 10月16日,蔡宁总主教创办司铎书院(亦称亚培尔书院)举行开学典礼,附设于本校,以恭王府为院址,培训公教青年司铎。首批学员十二名。课程分文史组和科学组,学习期三年。院长由蔡宁总主教兼任,圣言会士宋德刚(Rev. R. Sonderkamp)司铎副之。
  • 1939年9月,理学院其他各系也开始招收女生,并增设家政学系。
  • 夏,接受在北大老同事的建议,将“炎社”改组为“华北文化教育协会”,团结更多的群众进行地下抗日活动,任主任委员,张怀、、徐恃峰等人为委员,张怀任书记长。
  • 冬,在男院东北部增建新教室一所,用作理化实验室。
  • 由爱好文艺的同学自发编印的文艺刊物《辅仁文苑》第一辑在年内正式出版,获得赞誉。
  • 1940年3月,司铎书院大楼在恭王府后花园奠基,年秋,大楼落成,朱栏碧瓦,至为美观。司铎书院正式迁入,原址改为大学部女生宿舍。
  • 6月12日,校长致函美国友人,请求赞助辅仁经费。
  •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本校主持人大都为德籍司铎,除少数美籍教职人士被日军拘捕于山东集中营外,校务进行如常。
  • 秋,理科研究所除原有的物理学部外,增设化学、生物两部。
  • 1942年秋,改美术专修科为美术系,增设日本语言文学系及西语系德文组。
  • 12月,由于等人领导华北文化教育协会进行抗日活动,中旬,等百余教授、学生被日伪逮捕,致使当日辅大各班无法正常开课。英教授等人在日伪狱中受尽折磨,三个月获释。教授前日化装南逃而幸免。
  • 1943年秋,社会经济学系分为社会学系和经济系;美术学系分为国画、西画两组。
  • 增设附属小学及幼稚园,并在第四宿舍建造教室四大间。
  • 1944年3月初至20日,华北文化教育协会的领导骨干、张怀、董洗凡、叶德禄、、欧阳湘、、孙金铭、孙硕人、英纯良(附中教员)等师生十四人被日伪逮捕(连同燕京等其他各校被捕者达三百余人),受尽了敌人各种残酷刑讯的非人折磨,坚贞不屈。关押三月后,被分别判刑十五年、十二年、七年、五年、四年等,至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才被释放。他们大多落下了终身残疾。
  • 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

辅仁大学后期 (1945-1952)

  •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辅仁大学师生忠贞爱国,除明令褒扬外,并承认沦陷时期本校学生的学籍。
  • 1946年8月,新任校务长美籍芮歌尼神甫(Rev. Harold Regney S.V.D.)到校,博士改聘为副校务长。
  • 9月,增设农学院,成立农学系,充实医预科以备开办医学院。
  • 12月30日下午,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一起参加抗议美军士兵于24日晚强暴北京大学女生事件而引发的示威游行活动。
  • 1947年5月20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步学生一起发动并参加了全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活动。
  • 暑假后家政学系移到达恭王府上课。
  • 1948年增设人类学系:数理系分成数学系和物理学系;家政学系由教育学院改入理学院。
  • 1949年1月31日,北京解放,校长率两名学生从位于定阜大街的辅仁大学步行到西直门大街,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
  • 2月,学校成立中国教员会、职工会、职员会。
  • 3月3日,成立临时性负责校政的机构——临时校政会议,由教员代表六人(教授、讲师、助教各两人)、学生代表三人、职员会代表两人、职工会代表两人,校方代表四人,由任主席。会议提出辅仁大学今后的教育方针,应符合新民主主义。随后成立临时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临时教务委员会等,各系皆采用委员制,纷纷成立系务委员会,并吸收学生参加。
  • 7日,新一学期上课。
  • 6月19日,成立校务委员会,有教授、讲师、学生、教会代表组成,由任主席。、杜任之、、徐恃峰、张重一、芮歌尼、赵东征、纵瑞堂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任校长,张重一任秘书长,徐恃峰任教务长。
  • 29日,学校局部调整,人类学系并入社会学系,家政系并入教育系儿童福利组,农学院并入北京农业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停开部分课程,增设《新民主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等,作为各系必修课程。
  • 11月3日,成立辅仁大学学生会。
  • 12月9日,成立辅仁大学工会、斋务委员会。
  • 1950年8月1日,天主教圣言会暂停拨付经费。
  • 9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以书面谈话形式答复圣言会代表芮歌尼,提出教职员学生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等五项基本原则。
  • 29日,芮歌尼报告教育部,罗马教廷决定停止给辅仁大学的补助费。
  • 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接管辅仁大学,任命为校长,张重一为秘书长,为教务长。
  • 1951年5月,辅仁大学部分教师、职工、学生与京津其他各界人士五百三十人,一起到西南地区参加四川土地改革运动,校长被任命为“西南土地改革工作团”团长,并亲赴巴县等地进行土改工作。
  • 8月13日,辅仁大学经济系、社会系二、三、四年级学生和教师二百三十九人赴广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 1952年暑假,为了改革旧的高等教育体制,全国进行解放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教育部决定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的三个学院、十一个系,两千多名师生,除哲学系、经济系、社会系和西语系部分师生分别并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外,其余各系都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 辅仁大学在它短短的二十七年里(1925-1952),共培养了本科生四千七百五十六人,研究生二百零二人,其中大部分奋战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许多人成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骨干,或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为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则到了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海外,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著名学者或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实业家。

辅仁大学在台湾

  • 1956年7月15日,台湾辅仁大学校友会成立,吴祖坪任总会长,王绍桢任总干事,随即发起在台复校运动。
  • 1959年12月3日,罗马教廷任命老辅仁大学校董于斌总主教为复校首任校长。
  • 1960年4月,田耕莘、于斌、高理耀、郭若石、牛若望(老辅仁毕业的校友)、等十五人被聘为董事,组成新董事会,推田耕莘、于斌为正副董事长,正式聘于斌为校长、为副校长。7月7日,董事会第二次会议,议决由中国主教团负责文学院、耶稣会负责法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圣言会负责理学院及外语学院,在台北复校。
  • 1961年1月,辅大复校筹备处在台北市吉林路37号、39号两栋楼房成立,由牛若望、龚士荣二位校友(神甫)出任正副主任。9月首先设立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招收首批研究生八名,20日举行开学典礼。
  • 1963年2月,购妥台北县新庄镇营盘里三十余里土地为校址,3月,兴建文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家政系、理学院及男生宿舍等五栋大楼。接着,于斌校长聘请为副校长、王华隆为教务长、包遵彭教授为训导长、周幼伟为总务长、牛若望为文学院代院长、司铎(老辅仁大学数理系主任)为理学院院长,周弘道神甫为法学院院长。10月21日,新生518名在新庄校舍正式上课,1964年3月,补行复校开学典礼。至此,辅仁大学在台北复校宣告成功。
  • 1984年10月21日,辅仁大学北京校友会正式成立,、邓昌黎、、张怀、等人为名誉会长,任会长。它是联络海内外辅仁校友,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为宗旨。提出“辅仁一家”的口号,即大陆校友和海外校友是一家,北京老辅仁大学校友与台湾新辅仁大学校友是一家。
  • 1999年截止这一年,台湾辅仁大学已发展到八个学院、四十一个系、一个夜间部,在校生逾两万余人,毕业学生五万余人。学校规模列在台大学的第三位。

组织结构

  1. 1926年组织系统表

    1926

  2. 1927年组织系统表

    1927

  3. 1929-1933年组织系统表(以1931年为准)

    1931

  4. 1934-1943年组织系统表(以1942年为准)

    1942

  5. 1944-1948年组织系统表(以1947年为准)

    1947

  6. 1949-1952年组织系统表(以1951年为准)

    1951

辅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