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翰
杨宗翰(1901-1992),字伯屏。蒙古镶红旗人。原姓巴鲁特,汉姓杨。藏书家恩华长子。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政治经济思想史,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24年回国,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政治系、英文(外文)系讲师、教授等职,并曾任多所大学的英文(外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北平沦陷时期在私立中国大学政经系任教,并任职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编译委员会。1943年出任中德学会中方会长。二战后,曾在国民政府驻雅典大使馆任职,1946年下半年回到北平,仍任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1950年移居香港,任香港高等中文夜校校长,后从事翻译与学术研究。1985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杨宗翰是国内最早译介但丁的学者,1925年9月发表在《清华文艺》1卷1号上发表《但丁的生平及其著作》(由贺麟据杨宗翰的演讲而整理成文)。任教北平各高校期间,杨宗翰主要讲授莎士比亚、但丁、西方文学批评等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除精通英文外,他也能说德语和法语,懂拉丁文,谙熟西方文化的脉络和思想源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杨宗翰同样精通,曾参与创办金石书画社团“四宜社”,又为书画社团“正社”成员,与寿石工、张大千等均有交往。在中德学会任职期间,学会聚集了许多社会名流。在外国友人眼中,杨宗翰象中国传统文人一样,极少主动发表文章,往往是在别人要求下才动笔写作。上世纪六十年代,接受今日世界社之邀,翻译了《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等重要文献,1979年在纽约出版了《古典希腊》《文艺复兴》等译著。
杨宗翰在北师大英文(外文)系任职时间较长。其于1926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兼职讲师,1933年至1935年出任外文系主任。1934年为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会议委员,1936年11月被聘为北平师范大学荣誉教授。1946年8月至1950年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英文(外文)系任教授,1949年为校研究所外语组组长,1950年任系主任。30年代任外文系主任期间,邀请挚友吴宓及其清华大学的同事王文显等到师大兼课,加上原师大的罗昌、凌善安,以及北上任职的佘坤珊等,北师大外文系一时名师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