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然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曾用哑公、杏岩、杏南等数十个笔名。河北定州人。中国现代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画家。曾任中国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述繁多,主要有《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文学新论》《世界妇女运动大系》《近代二十家评传》《中国剧目大词典》等。

1920年起至1926年,他在华北、陕北、山东、绥远传播新文化思想。在他的学生中就有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高岗、杜聿明、李培之、安娥、李广田、邓广铭、臧克家、赵望云、等人。在对社会探索和从事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王森然的教育思想。

王森然不但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实践家。其自新文化运动起,便开始在中外思想文化界产生影响,在刚刚废除经史子集的年代,他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为进步事业服务,为祖国为民族服务;提倡教育与人民大众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倡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不能脱离时代,不能钻到象牙之塔里去读死书;强调教师要有正直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他非常具体地提出教育的四大原则: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教学要重视实效,要科学化;要着眼于时代,着眼于民族,着眼于社会服务;教育要进步的教育。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注意“知的灌溉”、“情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他强调“教师的责任”、“教师的修养”,“教师为学生服务”及“为社会进步而育人”的主张,并指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把长利的斧子,一个长明的灯笼。长利的斧子是教他们在荆棘丛里谋生的工具,长明的灯笼是教他们在黑暗里寻光明的出路”。其所撰写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成为了废除科举之后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系统、最具权威性的第一部国文教学法论著作。

20世纪30年代后,他先后被河北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家藏学院、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聘为教授。由于他当时的社会影响,直至1937年之前在学术研究之余,应邀相继为国立艺专、京华美专、北京美术学院讲授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继而创办了华北学院艺术专修科并任主任,讲授艺术哲学、艺术概论、文艺美学和“普罗”艺术思想,始终在传播大众文艺理论的讲台上。

在国学方面,他先后讲授了自秦汉至明清的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史学史,包括先秦经学、先秦子学、西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校勘、辨伪、辑佚、文字、声韵、训诂诸学。他撰写的《周秦学术史》《汉唐学术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学术史》讲义基本已经出版。北京师范大学为他出版的有《汉裴岑记功颂碑考》《双声与叠韵》等著作。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严肃地面对社会和历史,将时代之利弊、民族之功过、祖国之毁誉,为治史的准则,论人的尺度。他坚持“治史之人,重在有‘史德’。有‘史德’之人,襟怀坦白,有‘史德’才能如董狐之笔,秉笔直书。”他作史评史,重史实,求客观,于历史人物,他说“传记无须为贤者、尊者、亲者及自己讳,是什么说什么。凡是推动历史前进而为人民做过好事;在学术万面那怕一点一滴超越前贤者,都不能抹煞。”他反对“爱则大捧之,憎则丑化之”的情感态度。

1948年后,他受聘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即中央美术学院)进行美术史和古代画论研究。198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文人画家”王森然去世。

王森然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