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侗
张贻侗(1887-1951),字小涵,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生于当地士大夫家族,其父张德霈为清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官云南云龙州知州,改凤阳府教授;其兄为中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早年就读于全淑县立中学堂,1908年考取安徽省第一批官费英国留学生,又经英国伦敦大学的严苛选拔,进入该校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师从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拉姆塞。1919年,受聘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部讲授化学课程,并应校长蔡元培先生之邀到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系兼课,深受北大学生喜爱,甚至因此被要求增加课时。1923年,北京高师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张贻侗先生出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26-1930年间,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聘订为讲座教授,在多地国立大学开设化学课程。1937年9月,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校迁往陕西,受聘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西北联大改组后出任西北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1940年西北师院开始迁往兰州,遂留任西北大学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西大自汉中回迁西安。新中国成立后,张贻侗先生担任西北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分会西安分会理事长,为西北地区的化学教育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张贻侗先生是中国近代化学界第一位有影响力的化学家、教育家,他在伦敦大学打下的扎实学术功底为他一生的化学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张先生学成归来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高等教育千疮百孔、经费紧张。在实验条件极度缺乏的形势下,便旋即投身高等院校的化学教育。他讲授化学理论深入浅出、措辞丰富;指导化学实验循循善诱、广受好评。除此之外,张先生亦发表了《原子弹问题》(《西北学术》,时间不详)、《偶极矩与分子结构》(《西北学术》,1943年创刊号)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论文,他晚年编译的《理论化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译文准确,增益得当,风格浑然,是新中国早期大学化学教材的佼佼者。
张贻侗先生在北京高师、北师大、西北联大、西北师院任教长达二十余年,将满腹学识和满腔热血奉献于中国近代化学教育教育事业。1932年,多年战乱导致教育经费短缺,北师大日常运转难以为继;又逢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废除师范教育、责令北师大停止招生,学校即将被“整顿”解散。在这样的存亡时刻,他依旧坚守教学岗位,并在北师大校长的倡导下与十余名同事联署《本校教授为停止招生事致教育部快邮代电》(《师大教育丛刊》,1932年),为稳定教学、成功护校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先生后开设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高等化学、理论化学、高等理论化学、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定量分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更积极联系实习工厂,帮助毕业生谋求出路。1951年,张贻侗先生逝世,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先生敬挽其为“教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