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1881-1936),本姓周,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后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历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其中于1920年9月至1926年8月任北师大和女师大的教师。主要著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1912年,其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任教育部部员,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等工作,并参与筹建北京图书馆和历史博物馆。自1920年起,其在教育部工作的同时,先后在北京八所高校和中学兼课,直至1926年南下。1920年9月,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小说史讲师,至1926年8月止,1923年10月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国文系讲师,开设小说史课。在小说史课堂上,不单讲述中国小说史,而是在课堂中解剖中国社会与历史,注重对学生宣传新文化与新思想。在任教期间,以极大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青年,耐心的解答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除了讲师讲课之外,其还多次在学校演讲,例如1923年12月其在女师大文艺会讲《娜拉走后怎样》,鼓励女学生们通过“斗争”追求解放;1924年1月在师大附中作《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阐明天才的出现需要民众的支持这一道理,鼓励同学们做好民众,不必空等天赋的天才出现;1932年11月27日在北师大大操场作《再论第三种人》演讲,鼓励青年学生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在教学和演讲之外,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5年,参加并领导了“女师大风潮”,始终帮助女师大学生反对和北洋政府教育部,为女师大的思想解放与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女师大学生被杀害,3月25日亲自参加追悼大会,并于会后撰写了《记念君》,号召各位“将更奋然而前行”,以对“战士”的颂歌,发出了对恶势力战斗的一声号角,使之成为了一尊革命师生共同战斗的丰碑。在1926年8月后,离开北京,前后到达厦门、广州,担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文学系系主任兼教务长等职务,继续在学生之中播撒革命火种,最终赢得了“青年的吸铁石”这一称誉。

此外,也是文化革命的主将。其于新文化运动时便以《狂人日记》冲锋陷阵,呼吁人们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1927年后,其将上海作为战斗基地,曾参与主编《语丝》、《奔流》、《萌芽月刊》,并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中国民权保障联盟,对文化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呼声振聋发聩。

但可惜的是,于1936年10月因旧病复发最终去世。是人民教师以及全国人民的光辉榜样,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世人,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奋然前行。

鲁迅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