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1912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以公费选送美国留学,先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法语、政治学和经济学。1913夏考入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政治科学士学位。又考入普林斯顿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获政治科硕士学位。在美期间,他还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会长)。191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师、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担任教授等职。1924至1934年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1935至1946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何炳松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为学广博,著丰硕,所译介之美国“新史学派”等西方史学理论影响巨大,并为创建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等新学科作出了积极探索。它对我国教育史、现代教育理论和历史教育法有着前瞻性研究。曾参与制定中小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编写有关教科书,提倡参与式、互动式学习方法。他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兼任由上海其他内迁高校合并而成的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收容并转送了很多师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供职商务印书馆时,既逢商务建馆以来之辉煌,也遭遇馆舍被日本炸毁的最艰难时期。在他主持下,《万有文库》第二集、《四部丛刊》续编、《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丛书集成》、《大学丛书》等大型丛书顺利出版。他还主编或参编了《中国史学丛书》、《中国历史丛书》、《西洋史学丛书》、《社会科学小丛书》、《社会科学名著选读》等丛书。何炳松先生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抗战时期与张寿镛、郑振铎、张元济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收购大批善本古籍,保护了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
何炳松在北师大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1917年5月23日,先生被北京高师聘为史地部兼任教员,讲授西洋历史。1918年,兼代北高师史地部教务主任。1919年 2月22日,被北高师聘为英语部教务主任。同年,撰《美国学制述略》,在北京高师《教育丛刊》陆续发表。9月,与、两先生代表北高师加入新教育共进社主办的《新教育》月刊编辑部。本年还兼任北高师国文部主任。1920年,北高师史地部师生组织的史地学会出版《史地丛刊》第1期,先生任编辑部主任,并作《发刊辞》。1921年,代表北师大参加北大八所高校发起声势浩大的“索薪运动”,本年还代表北高师向杜威夫妇致辞。1922年3月20日,北高师历史地理学会召开全体大会,先生被选举连任《史地丛刊》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