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自号狷庵。湖南常德人。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史学家。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中举,被选吏部文选司主事。曾参与《清史稿》的审阅,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1931年后任辅仁大学教授、国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论学杂著》《世说新语疏》等。余嘉锡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在古典文学、目录学、史学、考据学等方面成就卓著,起道德文章为学术界所敬仰。

20世纪20年代,余嘉锡生活在常德,因军阀混战故避居长沙。后来得柯劭忞的介绍来到京师,审阅《清史稿》初稿。不幸的是,他夫人于1927年在湖南去世,第二年他将幼女寄居在弟妹处,携子前往北平,并在此时以其出色的文章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授,在北京大学任讲师,主讲目录学。目录学由此成为大学国文系的一门课程,而余嘉锡也因此享有了“目录学专家”的称号。1931年后,其又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直至1949年。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辅仁大学因其有罗马教会的背景和德国神甫的主持,成为了沦陷区唯一一所不受敌伪支配的独特学府,也因此辅仁大学成为了一时未能南下著名学者的授课和避难之地。

辅仁大学的教师以民族气节为重,道德为上,过着吃混合面的艰苦生活,窃听中央广播,打探前方消息,相互转告,盼望王师北定中原,决不为利所动,他们维系着民族气节,坚信胜利永远属于正义者,中国决不会亡于强敌。当时在国文系讲授语言文学课程的先生俱一时之选,如:教文字学,教唐宋文,孙人和教词选,教元曲,教小说史,教《汉书》,教校勘学,教《说文》,戴君仁教《文选》,储皖峰教文学史,陈君哲教《马氏文通》,教音韵学,他们都是专家,因材施教,学生中人才辈出。余嘉锡为系主任,凡系中的人员调动,课程安排,一由主任裁决,他自授目录学等课程。

自1931年起直至1949年,余嘉锡始终任辅仁大学国文系系主任,1942年冬又兼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1947年以《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他任教18年,所开设的课程有目录学、秦汉史、古书校读法、《世说新语》研究、《汉书·艺文志》索隐、经学通论、骈体文讲读、《楚辞》等,包括了经学、史学、文学的各个方面。他曾说:“四部书,熟悉千余种,皆知其高下浅深。”足见其学问之博且精。

在学问上,他学贯古今,著作等身,文笔灵活,跌宕有致,无呆板冗蔓之病。所著书目众多,有《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论学杂著》《目录学发微》《世说新语疏》《古书通例》《汉书·艺文志索隐》《元和姓纂校补》等。他识见宏通,德行醇正,一生勤恳治学,受清代朴学影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治学态度谨严,平行思考,不持门户之见;立身处世深受宋代儒学影响,秉性刚直,严于义利之辨,注重知人论世,砥砺名节。余嘉锡先生虽是目录学名家,而熟于历史事实,往往因书而考史,由考史而推寻事之所由起,进而评论历代治乱兴亡之所以然,不为苟同之论而自有创见,所以他又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也是一位德行醇正的人师。

不幸的是,在1949年新旧交替之际,余嘉锡的道德文章受到“封建”罪名的诋毁,最终其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之志未遂,从而退居于家,在心情抑郁的情况下以生命相搏,夙兴夜寐不顾劳瘁地撰写《四库提要辨证》、《元和姓纂提要辩证》,并在1952年撰写后文文稿时摔伤瘫痪。并最终于1955年除夕在吃饭时被馒头所噎去世,时年72岁。

余嘉锡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