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昭

汪德昭(1905-1998),江苏灌云人。物理学家、水声学家、大气电学家。毕业于北师大物理系并留校任教。后留学法国,师从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指导主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技术指导;英国同位素发展公司顾问等。1956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声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主要著述有《水声学》及《用 X 射线或放射研究气体中悬浮质点》《超声波在二硫化碳中的色散》《声起伏和浅海内波》等论文50余篇。

汪德昭在校期间,聪颖过人,勤奋和认真非一般人能比。1928年,时任师大校长、物理学家破例允许汪德昭提前毕业留校任助教,成为了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助手。之后,其留学法国,进入保罗·朗之万的实验室中做研究生。在留学期间,其最终写出了《用 X 射线或放射研究气体中悬浮质点》这一篇论文,受到了主考官和朗之万的高度赞赏,成功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被推荐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防第四科研组参加战时科学研究,成为了法国战时科研机构中唯一的外籍科学家。直至1956年回国前,汪德昭在欧洲证实了负光致效应的存在、开创了将人工放射性元素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模式、测出了二硫化碳液体吸收超声波的准确数据,并研制了一台可以测量1000个电子的电荷的超敏度静电计和超微量天秤,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好评。

1956年回国后,他肩负起了组建我国国防水声科学研究,建立反潜预警体系的重任。196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汪德昭出任所长。他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在声学的领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支能攻尖的国防声学队伍。在汪德昭的领导下,我国在浅海声场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丰硕成果:简正波过滤、简正波与射线互换关系、浅海远程混响、小掠射角反射系数等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外,他们还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岸用声纳、第一台数字式潜用声纳、第一台靠岸声纳、第一个声自导系统等。他们的研究,使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声研究水平,可能达到了仅次于美国的地位。199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派遣科研与航天部部长到北京向汪德昭等人授予法国国家级的“法国荣誉军团·军官级勋章”。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也曾三次致函汪德昭,请他推荐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

1992年10月11日,在北师大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上,汪德昭嘱咐全校师生:要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这是老学长对母校和全校师生的殷切希望,也是老一代科学家对全国知识分子的殷切希望。1998年12月28日,汪德昭先生去世,享年93岁。

汪德昭 - 北师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