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桐
刘培桐(1916-1994),河南省浚县人,193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4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史地系助教。1941年调往中央研究院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为助理研究员。1946年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主讲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并负责土壤地理学研究生班的具体工作。1957年赴原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进修土壤地理学与景观地球化学。1959年12月回国,先后主持北师大化学地理专业(1959-1963)、环境科学专业(1972-1977)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国环境学学会成立,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4月,在北师大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环境教育培训班。同年,北师大正式成立了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任所长。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刘培桐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培桐先生是我国著名环境学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从事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土壤农业部分)、《汉渝公路中段暨渠江流域之土壤与土地利用》等重要报告。1946年应主任邀请,回母校任教,建立土壤地理实验室,使研究从定性描述不断走向定量化论证。20世纪50年代又进一步扩展为化学地理学的研究,为日后从事环境科学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在60年代中国环境问题尚未出现端倪的情况下,他前瞻性地拟定了防治水污染的建议。后来又与一批化学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工作者一道,率先投入了环境保护及环境与癌的研究工作,并且参与了中国这一新兴领域的组织筹备和领导工作。他曾接受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委托,向周恩来总理写过一份关于太行山区食管癌地理分布规律的调查报告。1977年以来,刘培桐教授多次参加国家级地理学及环境科学技术的规划工作,担任了教育部属高等学校的环境科学技术规划组组长。在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成立大会上,刘培桐先生被选为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多次主持全国环境教育会议。1981年主持召开了全国环境与癌学术会议和全国水质规划学术会议。1982年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专家会议。1987年主持召开了环境影响评价国家学术讨论会。这些活动为中国环境科学事业及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刘培桐先生北师大从事科研和教学达半个多世纪。1982年担任北师大环境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环科所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而独到的精辟论述,引导该所蓬勃发展。在刘先生带领下,环境科学研究所逐渐发展壮大,于2003年正式更名成立环境学院。
刘先生培养研究生的方式独具特色,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土壤地理研究生班时初露端倪,当时他聘请各专业的名专家教授,展开了以讲学讲演、带领野外考察、室内实验分析以及不远千里登门求教等不同形式的教学,高质量、高效率、成批量地培养研究生。后来主持化学地理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时,也延续这一培养思路。他培养出的研究生很多都成为环境学科领域、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领导者与骨干力量。刘先生一生在科研教学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1990年,北师大为他举行了执教50年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