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丞
杜斌丞(1888-1947),原名丕功,字斌丞。陕西米脂人。教育家、爱国民主志士。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历任榆林中学校长、十七路军总参议、甘肃宣慰使署秘书长、陕西省政府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民盟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7年10月7日,在西安慷慨就义,终年60岁。
被毛泽东称为“一言兴邦”的杜斌丞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并在工作中逐渐成为救国救民的民主志士。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纵横捭阖,化“敌”为友,在西北反共前沿——西安及周围形成小区域的国共合作局面,为后来“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行径,为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权,他深谋远虑,呕心沥血,不畏淫威,最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杜斌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在教育上,杜斌丞一生自奉俭约,却常常想方设法资助他的学生。许多学生在升学和升学后遇到了困难,都得到了杜斌丞的热情帮助。他为了资助榆中考上大学的家境贫苦的学生,千方百计地从社会各界募集到了一笔款项,用来作为助学基金。1995年杜斌丞亲属和部分杜斌丞学生发起成立了“杜斌丞扶助优秀贫困学生奖学基金,十几年来坚持不懈,资助了百名贫困优秀学生,以纪念和弘扬杜斌丞的伟大精神。其次,其重视社会教育。杜斌丞兴办教育民众的报纸、刊物,积极从事大后方的舆论、宣传工作。他让榆林中学的学生创办免费的平民学校。解决无力读书的青少年学习问题。他推荐榆中毕业学生到各县去做教师。他重视师范教育、支持创办了陕北一此师范学校。抗战时期。他积极协调解决西北联大办学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帮助解决东北流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资助东北人士创建竞存学校:与北师大校友在西安创办力行中学,并担任董事长。经杜斌丞苦心经营,榆林中学成为推行进步文化教育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学府。他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霍世杰、曾力如、张德生、阎揆要、王子宜、武开璋、李力果、张秀山、刘澜涛、乔国桢等一大批榆中学子,后来成为开创陕北、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领袖人物和中坚分子。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走向全国胜利的起始点,是同杜斌丞长期在陕北传播革命思想、造就革命人才分不开的。为发展地方教育,他还倡议和支持兴办了米脂高小、武镇学校、米脂三民二中、榆林女子师范、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延安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周恩来称赞其为革命的教育家。
在政治活动上,他在陕西地区频繁活动,为杨虎城与中共搭桥引线,推动西北地区的国共交流,并在1936年间代表杨虎城跟高崇民经常联系,团结东北军和西北军,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动和解决。1941年后,其先后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并参与创办民盟西北总支部。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控制延安后,将杜斌丞逮捕,并于10月7日将杜杀害。1948年10月,陕甘宁边区各界代表参加了追悼杜斌丞先生殉难一周年大会。毛泽东书“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词。
1982年,民盟中央举行纪念杜斌丞同志殉难35周年、同志逝世15周年大会时,习仲勋代表党中央高度评价了两位北师大人:“杜斌丞同志和同志都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教育家和民主运动的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是西北教育界和爱国民主运动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在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他们长期战斗在敌人反共反人民的中心——西安,为维护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保卫陕甘宁边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们的优秀品德和高风亮节,足以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