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曾用笔名王敬轩等,又号疑古,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浙江吴兴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中国现代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早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就读,同时师从章太炎习国故、文字音韵学等。回国后于1913年9月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史地部及附中教员,1915年后出任国文系教授、系主任,讲授音韵学、说文研究、经学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书真伪略说等课。193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导师,曾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自1917年起,其多次与陈独秀、、刘半农、等人交流,并在《新青年》发表通信、文章七八十篇,在文学革命、汉字改革、统一国音、旧戏曲改革、提倡世界语、反对旧道德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的是,其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高足,能对文学革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为难得。之后,其又推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的推广,并动员周树人动笔撰稿,推动了《狂人日记》的诞生。他是国语运动的舵手、汉字革命的主将,其大力推动国语注音和“国语”教科书的编写,担任教育部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参与制定并最后审定《国语常用字汇》,使该字音字典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官方字典字音,为中国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大力推动汉字革命,主张废除汉字,以“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的思想推动了白话文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制定出1300余简化字,为新中国的简化字改革打下了基础。他也是古史辩伪的坚强后盾,与顾颉刚的通信和讨论推动了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发展。他是北师大优秀的教育家,在教育中博学善言,教学认真,关心教育的宗旨和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其“反对封建、改造社会”的思想,在此之外,其还合著国文教授法,按照不同学科学生对国文教学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1934年,师大为表彰他执教学校20年,奖励其一尊刻有“诲人不倦”的银盾,该银盾现仍存于师大。他还是爱国反帝反封建的楷模,在“五四”运动中,他是唯一一位始终陪伴学生游行的教授,在“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等事件的行动中,他均抱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是教导师大学生“改造社会”的领导者和践行者。

1937年北平沦陷之后,其因病无法跟随北师大转移西北,便恢复“钱夏”旧名,以“夏”自居拒绝与“夷”合作,最终在1939年严冬帮助之女前往延安筹款时突发脑溢血病逝。一代宗师便就此忙碌而热情地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946年,时任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院长的及师院师生为钱玄同举行公葬仪式。

钱玄同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