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炳

张宗炳(1914-1988),浙江杭州人。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张东荪长子,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的长兄。1930年至1936年在燕京大学生物系学习,主修昆虫学,1934年获学士学位,1936年获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同年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193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吴大学讲师、教授,1942年应聘燕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46至1949年任北平师范学院(后改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和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顾问教授、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贮藏专业学会名誉理事长、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药学会、养蜂学会理事、顾问等职。

张宗炳为我国昆虫毒理学研究奠基人之一,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昆虫毒理学》专著,首先发现昆虫体内产生的神经毒素——酪胺,首先提出粘虫迁飞假说。他早年从事经济昆虫学及昆虫生态学。1942年到燕京大学任教后,便将研究方向转到虫药剂学的研究,进而转到昆虫毒理学,开始研究DDT对卫生害虫的防治。晚年转攻生物化学。除《昆虫毒理学》外,张宗炳另有《昆虫毒力学的新进展》《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杀虫药剂的毒力测定:原理、方法、应用》《杀虫药剂的环境毒理学》等10余部专著,发表了有关“不育性药剂”、“昆虫神经毒素”、“蜜蜂的同功酶”、“昆虫抗药性治理”等方面论文一百余篇。

张宗炳在北京师范大学期间,得到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资助,开展了DDT、六六六杀虫剂毒理研究,陆续发表了《DDT毒理的研究》(英文)、《DDT、六六六、Chlordan及Toxaphen 4种杀虫药剂对榆叶虫的毒性比较》等多篇论文,为其学术、科研转向重要时期。他在北师大讲授无脊椎动物学、动物组织学等课程,课堂上坚持英语授课,促进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据孙儒泳回忆:“张教授从美国留学归来,授课一直用英语。这对我可是个严峻考验,上课最多只能听懂二三成。……我当时买来张老师采用的原版动物学教材,课前课后夜以继日地猛看。通过半年疯狂努力,英语的听说能力虽提高得不一定很显著,但却养成了终生爱读英文版专业书籍的习惯。”

张宗炳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