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
钟敬文(1903-2002),原名谭宗,笔名静闻、金粟等,广东海丰人。早年先后在广东海丰县陆安师范学校、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文理学院等处求学、工作。1930年与友人合创中国民俗学会。1934年春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从事神话学、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初期,曾在四战区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1949年9月,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在北师大工作50多年,直至辞世。先后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师大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革时遭迫害。1978年恢复一级教授职称,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一生兼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评议组成员等。
钟敬文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两大学科的奠基人、建设者、开拓者。民俗学方面,其杰出贡献主要在于,他几乎独自建立起了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完整理论构架。在其努力下,民俗学被列入二级学科目录。民间文艺学方面,他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开始了对民间文学、民俗的搜集、整理及理论探索。结集出版的《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新的释程》、《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等,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0年代后期至文革期间,他致力于晚清民间文艺学史的挖掘,对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作出了拓荒性质的贡献。新时期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指导和示范的作用。钟先生对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在高校中最早开设了相关课程,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今天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