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或冶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改革家,于1902年1月起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人,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办人。在清末社会中,其倡改革、建学堂、定学制、忧国运,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1901年,在清政府发布改革上谕后,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变通科举、广建学堂等建议,其中在中央教育改革中,其提出重建京师大学堂、制定近代学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建议。次年清廷肯定其建议并支持其改革中央教育。为重建大学堂,其详细制定建学计划,提出《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得到朝廷颁行,史称“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局性质的从蒙学到大学层深递进的现代化教育体制。值得一提的是,1904年1月,张之洞、荣庆和张百熙再次上由张之洞主导修改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学制对加强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提出了详尽的规划,使得教育系统更加完善,但也使得禁戒更加严格,为清廷监督学生严守“本分”提供便利。

1902年之后,其建设学堂仕学馆和师范馆,主持编译教材、扩充藏书,不拘一格延揽学有所长之士,最终使得大学堂于1902年12月17日重新开学。在其规划下,大学堂又附设中小学,增设译学馆、医学馆、进士馆、预备科,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与教育体系。在其任内,大学堂学生对清廷于日俄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极其愤怒并发起拒俄运动。与清廷的镇压态度不同,张百熙认为学生上书和发起运动是爱国行为,赞扬学生的分析透彻,并顶住压力没有执行慈禧“严加管束”的旨意,而是为保护学生选派优秀学生游学东西洋,成为了中国学生爱国运动的首位保护者。

几年的管学大臣生涯中,其坚持改革,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使得中国学术人才“从虚枵而渐至质实,由涣散而渐即坚凝”,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也受到了保守派的排挤与攻击,并最终在清廷的政治斗争中陷入困境,于1907年4月10日辞世。

张百熙 - 北师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