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惠

张贻惠(1886-1946),字少涵,安徽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高师、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曾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教育处处长等职。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物理学家,对我国早期物理学的建立曾作出突出贡献。于1925年10月至1928年11月,以及1929年1月至1929年8月担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京师大学校师范部、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均指代北京师范大学,因学制变化,学校名称多有改变)校长、学长、院长(均指代校长,因学制变化,校长名称多有改变)。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动荡转折时期,北师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发展与壮大,其功不可没。

1914年,其从日本回国,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物理学、数学、化学等课程,并受北京缺少数理高等人才影响,也在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兼课约8年。1924年之后,其再次从外国回国到北师大任教,期间开设力学、原子物理学等课程,成为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开设原子物理学的第一人。1924年范源濂校长辞职后,学校群龙无首,几乎陷入瘫痪,直至1925年10月8日,教育部任命张贻惠为校长。

任职之初,面对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为坚持办好全国唯一的师范大学,在开源上,其四处求助筹措资金,最终得到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捐赠经费,并通过为广西省代培师资获得广西拨款;在节流上,其裁员减政,裁撤教务长与事务长,将职员精简七分之五,减少学生上课时数(学业程度未减)。通过多方努力,节省下来的经费被花在了更为重要的地方:购买高倍幻灯等教学仪器,开设本地动物学、经济地质学、标本制作、清朝史、政治学、社会学等课程,为解决图书馆藏书问题,其将自己收藏的一大批图书无偿捐献给学校以推动图书馆建设,一系列措施使得报纸以“唯该校各教职员对于学生学业异常重视,弥来有断炊之势,然亦愿茹苦维持……”记录与评价当时的北师大。张贻惠的多方努力挽救了濒于停办的北师大,并推动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贻惠担任校长的几年中,北京地区发生了两件教育界较为重要的事。一是于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北京各校学生在执政府门前抗议外国干涉,却被政府残酷镇压,40余名青年丧生,师大学生自治会负责人范士融也在其中。在惨案发生之后,3月24日张贻惠主持召开追悼大会并在之后建造范士融烈士纪念碑,向社会各界发起为范士融烈士家属募捐的活动。二为于1927年4月,奉系军阀逮捕了中共北方负责人、北师大兼任教授先生。张贻惠主持召开紧急校务会议讨论营救方法,出面联合北平各校校长并作为九所院校代表之一前往拜访张学良力保,为营救做出重大贡献。

1928年,张贻惠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邀请就任该校高等教育处处长,半年后北师大师生要求其回北师大任职,最终其于1929年1月北上就任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即北平师范大学)院长。他与师生一起要求学校脱离北平大学而独立办学,后北平大学改组,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独立。1929年9月,张贻惠在为学校做准备之时,耳闻目睹国民政府在教育上与北洋政府无大差异,便辞去校长职务,继续在师大与北大任教。

在卸任校长职务后,其不断编译科学丛书,普及科学思想,宣传与推动全国度量衡统一。在七七事变之后,其跟随学校其他同仁带领学校西迁,坚持教学与科研。但不幸于1946年学校迁回北京后,其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突发心脏病逝世。在担任北师大校长期间,其致力于本科系与研究生专业的发展,使此时的北师大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较兴旺的时期,对北师大的发展与物理系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贻惠 - 北师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