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瀛

(1873-1940),字阆仙。河北霸县人。我国近现代资深学者、训话考据大家、教育家。早年任畿辅大学堂和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教习、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教授。著述丰厚,主要有《文选李注义疏》《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经史诸子研究》《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唐宋文举要》《杜诗研究》等。

民国初元,学部改教育部,任佥事、社会教育司司长。其后,政局动荡,百业废弛,禄不足以养家,至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任教职。1926年下半年张作霖入北京后,他辞去教育部司长职务,专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兼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29年,奉天易帜,赴辽就聘萃升书院,主讲“三礼”与骈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返回北平,继续在师大任教职。1937年春,兼职保定莲池讲学院,同时兼任中国大学名誉教授。

在教育上,他坚持把学生学会做人列为首要任务,常以大节勖勉学生,以自身的苦学经历教育学生克服困难,潜心向学,并以身作则拒绝任何事情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妨碍。在教育部拖欠教育经费使得师大难以发薪近一年时,其他教授均联合辍讲表示抗议,唯有到校,在寒冬中坚持为学生上课,使毕业生在毕业感言中写道“执经雪夜之情,可歌可泣也!”。在学术上,他在考据学、注释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就,著有《古礼制考》、《史记正义校注》、《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唐宋文举要》、《文选李注义疏》、《古文辞类纂笺》等,值得赞赏的是,在研究之余,他能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使得他在师大任教时,常有中大(中国大学)和北大的学生来旁听。

值得关注的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曾提出打倒“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提倡白话文,反对骈文和古文。在这点上受到了的抨击和批评,曾以“庾(信)徐(陵)复生,方(苞)姚(鼐)再世”讽刺他们对古文和骈文知之甚少。他们都在师大国文系任职,但它们都恪守学术之争的正确尺度,并无成见的意气之争,学生们曾将他们的学术争论比之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辩。他们的争论也为学门诸子树立了风范。

及“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占领华北。他谢绝宾客,杜门不出。致资用不及,生计无着,于1939年至辅仁大学任教,聊解全家衣食之忧。既为著述劬劳,复为教学奔波,更多政治、经济压力,思想苦闷,郁郁终日,又兼昼夜劳瘁,因以致疾,不意竟于1940年11月10日以脑溢血症不治辞世。享年68岁。1946年,时任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院长的及师院师生为举行公葬仪式。师大老校长曾评价他为“河北大儒”。

高步瀛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