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

谢家荣(1898-1966),字季骅,江苏上海县(今上海市)人。1913年至1916年,在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学,在30名学员中岁数最小,为中国地质科学“十八罗汉”之一,被分配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17年被选派赴美留学深造。先在斯坦福大学,第二年转入威斯康辛大学作研究生,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至1923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首届理事会书记和会长。在调查报告中论述地质构造对油气生成及运移,储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层的重要意义。同期,发表“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是中国陨石学最早期的探索。

1925年至1937年,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曾兼任各校地质系主任。学生桃李满天下。期间曾赴德国考察,出版《地质学》教材,并参与华南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初之造山运动火成岩活跃及与矿产形成的关系”等一系列论文和著名论著《石油》、《煤之成因与分类》,以及《中国之石油》,编制了《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同时发表《中国之石油储量》,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理论,为在陕北发现中国的第一个油田,奠定了理论基础。1938年至1949年,主持矿产测勘处。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其中在南京栖霞山,一钻成功,如有神助。同时期发表的“铀矿浅说”,则标志着中国铀矿地质学研究的起点。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至195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总工程师、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段时间他着重于矿产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发表“中国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预测”。如对甘肃白银厂铜矿的地质评价意见,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铜矿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编写的《普查手册》为当时全国所有地质队人手一册。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使用最广的一本普查工作指导书。同期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开始兼任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顾问,发表“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等一系列前瞻性研究,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提供料理论依据。1957年后,工作重点转移到成矿理论研究和总结中国矿产地质问题,开始撰写《中国矿床学》。1966年遭受迫害,自杀身亡。

谢家荣教授1930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31至1932年曾兼任地理系主任。任教期间在《师大月刊》上发表了《陕北的地文》等学术论文,等著名学者曾亲受其启迪。

谢家荣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