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湖南时务学堂,师从。1900年入求实书院,1905年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回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国文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教授。其中,1922年杨树达由其同学范源濂介绍进入北高师(北师大前神)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湖南师范学院教授、一级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湖南文史馆馆长等。著述丰厚,主要有《高等国文法》《词诠》《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说》《汉书窥管》等。

在1922年至1926年杨树达在北师大任国文系主任期间,有三件事情值得一提。其一是提出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了杨树达等人的联署,最终使其成为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实际上成为了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其二是1924年,国文系学生杨鄂生自称杨树达去拜访,但因失恋精神错乱而在家中胡说八道,后杨树达亲自前往家道歉。其三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国文系学生范士融与女师大的一道殉难,杨树达在校内召开国文系追悼会,并书挽联“杨君死于医(前文杨鄂生最终因误服泻药腹泻去世),今君死于道,吾党纵多才,何以堪此?异类既杀之,同气复杀之,容身无片土,天乎痛哉!”此外,其在北京地区的17年,也是其在学术上造诣和成果最丰富的时间。在北京的前半时间,他主要以汉语语法研究为主,著有《中国语法纲要》、《马氏文通刊误》、《高等国文法》、《词诠》等,为中国汉语语法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30年代后,他主要侧重于语言学、训诂学、文字学并兼及修辞学、古文献学和考古学研究,著有《诗于以采蘩解》、《字义同缘于语源同》、《说文读若探源》、《汉代婚丧礼俗考》、《汉书补注补正》、《中国修辞学》、《论语古义》、《淮南子证闻》等,平均每年撰得一书,被称“吁,多矣哉!非兼人之力不致此!”

此后在1926年,杨树达被介绍到清华任教,在行前其推荐成为师大新一任国文系系主任。此后,在离开北京后他继续研究学术,并在70岁高龄仍工作10小时以上,甚至去世之前的1955年底还完成了《盐铁论校注》的初稿。1956年2月14日,时年71岁的老人最终去世。

杨树达 - 北师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