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渭川
(1901-1968),名淮,字渭川,以字行,山东邹县人。曾就读于中国大学法科,因热爱教育,1921年转而投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前身)国文部。192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毕业,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大学区视察员。1928年初调任江苏省立东海中学首任校长,一年后因宣传进步思想被迫辞去校长职务,辗转南京、安庆、石家庄等地从事教育活动。1931年任山东教育厅督学,随后改任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长,在任6年。期间曾进行乡村教育实验,成效显著。还曾被派往欧洲十国考察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写下近百万字笔记。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迁,在西南各省教育厅任职或在高校教育系任教。1947年为躲避国民政府对民主人士的大搜捕而北上。1949年5月被中共任命为北师大校务委员兼代理教育学院院长。1956年被任命为北师大副教务长。1958年被划为“极右派分子”,文革中被多次批斗,1968年不幸病逝。
被誉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一生在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和民众教育以及高等师范教育上都既有理论探索(整理出来的文字有50多万字),又有教学、管理方面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真知灼见。他指出中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全部教育枢纽地位”,却也是“全部教育弱点之重心”。他强调高等师范教育应“而向中学”,培养高水平的中学师资。他提出“义务教育与民众教育不可分”,主张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者“合流而统整为一”。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迄今具有指导意义。
热爱学生,对青年学子的生活和思想关爱备至。大学期间在北京志成中学当兼课老师时,就倾囊救助患肺病的学生。1927年他担任中央大学区视察员时,值学生闹学潮,先生利用视察员的身份,资助并安顿被南开中学开除的学潮领袖。1947年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他冒着风险保护被追捕的学生。1955年他作为北师大教育实习委员会副主任,巡视实习点,看到学生居处条件恶劣而当众落泪。他善于教育,培养出朱智贤这样的儿童心理学泰斗、惠浴宇这样的革命家(建国后长期担任江苏省省长)、郑伯乔(后来改名林枫,建国后先后任国务院二办主任和中央党校校长)等等。因其教育上的成就,董先生迄今被人追忆怀念。连云港(东海)的多所学校建有董先生塑像,许多楼宇、凉亭和道路以先生夫妇名讳命名。在北师大20年,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北师大一系列革新措施的拟定和实施。在担任我校副教务长兼教育实习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负责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教育实习方案。1954年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的两种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就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些方案和要求至今仍为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所应用。
著述颇丰,有《欧洲民众教育概观》《中国文盲问题》《旧教育批判》《新中国的新教育》《教育文存》等专著十余部及论文二百余篇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