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原名志德,后改名良,字相伯,晚年号华封老人。十二岁时,瞒着父母只身远赴上海,进法国天主教士办的徐汇公学读书。1862年,入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初学院,接受“神修”训练,1870年得神学博士衔,被授为神甫,成为耶稣会教士。晚清时期的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教育救国”思想。他说:“不读书,不足以救国,不研究深邃科学,更不足以救当前之中国。”他把教育救国的希望寄托于天主教会,将属于自己名下的祖遗家产——松江、青浦两县良田三千亩,捐献给耶稣会,专门用作办学的财产。耶稣会接受了财产,却并未如他所愿,在华办学。1903年,在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教师蔡元培的帮助下,在上海徐家汇借天文台东边一幢非常简陋的小楼为校舍,自办大学,取名震旦学院。“震旦”意思为“东方光明及前途无量”。自任总教习,聘耶稣会教士为教师,以崇尚科学、注意文艺、不讲教理等三原则为办学方针。1908年,震旦学院拟在法租界建设新校舍时,他捐献现金四万元,在卢家湾购地基一百亩,又捐出英、法租界内地基八处,约值十余万元。这样,他为了震旦学院,几乎是倾其全部家产。1912年,马相伯到北京,就任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他极力支持在北京创办一所天主教大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