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

(1880-1971),字援庵,又字星藩、援国、圆庵,别号圆庵居士,曾用钱、钱罂、谦益等笔名。广东新会人。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北京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于1927年至1952年9月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于1952年10月至1971年6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至逝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从事史学研究将近70年,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都有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被毛泽东誉为“国宝”。一生的主要活动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史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而不朽的贡献。

作为学者,其拥有“动国际而垂久远”的学术研究。在宗教史研究领域,其作为我国宗教史研究的奠基人,对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教,如道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火袄教、一赐乐业教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对这些宗教的传播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并撰著了《元也里可温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回回教入中国史略》等著作,这些著作填补了中国宗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被陈寅恪誉为“完善之宗教史”之始。在历史文献学领域,其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了近代文献学。在历史年代学领域,其编著了《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这两部书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表,对于研究中国回教史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和西方的交通史有很大帮助,既是便于使用的工具书,也是重要的学术专著。在目录学领域,其出版了《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书籍,这本书是近代以来第一部介绍佛教史籍的目录书,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近代史学方法系统研究佛教典籍的专著(截止2010年)。在避讳学领域,其研究宋代以后各种记录避讳的著作,写成《史讳举例》,为避讳史进行了总结研究,让人们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绕过避讳的“暗礁”提供指南,该书是现代避讳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从而使避讳学成为历史文献学的一门专学。在校勘学领域上,先生的贡献特别巨大,他将校勘和读书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研究前任相关著作后,撰写了《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为《校勘学释例》)。《校勘学释例》是一本划时代的专著,继承了前人校勘经验的精华,对中国古籍致误原由做了全面详尽的分析,对中国传统的校勘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被称为“既是总结前贤心血结晶的承先之书,也是旁通西方近代文献鉴定学的启后之作”,他把校勘和考证结合起来,归纳出“校法四例”,构成了校勘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是学界遵循的基本学术指导原则。在抗战期间,其在沦陷区所著的《通鉴胡注表微》被称为“学识的里程碑”和“更可诊视的遗产”。这本书通过介绍《资治通鉴》注的作者胡三省的成就和民族意识,以近代科学精神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和自己的治史经验,同时通过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救国的思想。

作为教育家,其自18岁做蒙馆老师起至91岁于北师大任上去世,共从事中国教育事业达70余年之久,特别突出的是其于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时的经历。长校辅仁大学期间,他将国文课作为各院系的共同必修课,以此来缓解中国社会过分重视外语和自然科学而轻视国文的风气,从教材编选到教师遴选,再到结业考试都由他亲自负责。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之后,在和校董会的支持下,辅仁大学成为唯一一个直到抗战结束还在正常办学不受日伪干扰且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承认的北平地区高校。以辅仁大学为教会学校为由,拒绝在校内悬挂日本国旗,拒绝教授日语,拒绝使用日文教材。在沦陷期间,他不仅自己不与日伪往来,而且其还不失时机地教导学生不要事敌,不要做汉奸。在每年为毕业生出版一次年刊时,他都会隐晦题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他在1942年运动会致辞时看到台下有许多日伪特务和伪政府官员时,通过引用《礼记》中孔子的故事讽刺和挖苦底下敌伪官员,收到较好效果。在群魔乱舞、日伪横行的恶劣环境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置生死于度外,不惧敌伪的威逼利诱,怒斥日伪汉奸;不断阐发热爱祖国和抗敌不屈的精神,坚信中国不亡,鞭鞑认贼作父、助纣为虐的变节卖国行为。他以一个校长、教师和学者的特有方式,把抗日的战场延伸到了著作、课堂、学校各个方面,影响和教育了一批批辅仁学子和学者。“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可谓是对在抗战时期“学术抗日”的行动和思想所作的生动刻画和典型描绘。

1952年至1971年长校北京师范大学期间,尽全力为提高师范教育和教师地位鼓与呼。新中国的建设磅礴发展,工业人才急缺,间接形成了学师范不光彩,没有前途,待遇低的误解风气,特别是1956年4月30日《中国青年报》回复中学生询问时道“如果你理化方面的基础并不很好,那么,你去考师范也是很好的事情”。对此十分气愤,并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发言疾呼:应当经常的在青年中间做好宣传,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师范教育的舆论,特别是在青年中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教师报》等报刊应当对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中承担重要责任,绝不能对青年进行误导。此外,其在论述师范教育的同时,也论述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要求和条件、教师的品德修养与工作的特点,论述结束后其还以浙江新昌县城关二小这所学校的案例向人们展示,在没有良好师资和良好教育思想下通过简单粗暴的措施教育孩子,是完全违反教育原则的对孩子的无情摧残,最终会导致青年一代发展受到影响,最终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影响。

先生作为现代中国一代宗师、教育家、爱国主义者,他的学术成就、教育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是留给师大及世人的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陈垣 - 北师大校长